青岛造“鹰轮”缝纫机一票难求
工农牌缝纫机商标 赵健鹏 摄
青岛缝纫机曾经给青岛轻工业争得了许多荣誉。于顺 摄
电脑刺绣机总厂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从前的缝纫机生产车间。于顺 摄
厂领导向时任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右三)介绍生产情况 电脑刺绣机总厂供图
曲玉珍家的工农牌缝纫机伴随她度过了37个春秋赵健鹏 摄
坐在缝纫机前,母亲右手一转机器上的小轮,两脚随着踏板前后一上一下地摇摆,针头随即起起落落,跟着发出嗡嗡的机轮声……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这样一抹关于缝纫机的痕迹。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缝纫机开始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很快连同手表、自行车成为一个时代富裕生活的象征。作为全国知名的青岛品牌,“鹰轮”曾和其他工业产品一起,给这座城市带来过无限风光。
“缝纫机,现在很少有人买了,可退回去几十年,谁家娶媳妇要置办齐三大件,那就叫‘有面子’。” 当记者走进青岛电脑刺绣机总厂时,宽敞的院子、一排排车间、仓库内没有一点老缝纫机厂的痕迹,就连公司党委书记李长林和专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卓文学的办公桌上,也没有一份有关缝纫机的宣传材料。但提起厂子过往的那段火红年代,两人还是难掩满脸的骄傲。
缝纫机
帮忙打牙祭
家住云南路的张君今年69岁,阳台上的那台缝纫机已陪伴她37年。“当时各种物质产品都很缺乏,从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大件,到猪肉、面粉、鱼这些副食品,甚至连一个饭盒都得凭票购买。”张君家附近有个市场,有次张君排队买肉,交过钱走出不远,售货员匆匆赶上来,有些不好意思地问:“大姐,听说你家有台缝纫机,能不能帮给孩子做件衣服?”张君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衣服做好了,售货员偷偷多卖了两斤五花肉给她。
张君家有台缝纫机的消息传开后,卖鱼的、卖猪头肉的都找她,家里想吃什么拿着钱就能去买。“我也没想到这台缝纫机,还能意外地带来这么大的油水。”如今每次聊起这些事,张君在全家人面前仍然很有面子。
-
- 确定
共1条评论
-
- 哈哈[缝制设备网网友]
- 有谁想收藏第一批出产的鹰轮牌缝纫机,请联系429692897.非诚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