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类等企业危机下的挑战
1985年,“温州模式”这一名词首次在上海《解放日报》出现后,无数的目光聚焦温州。20多年来,大众媒体不断审视这个曾凝聚着民间智慧和力量的模式。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温州亦不能幸免于难。在过去的2008年,温州市注(吊)销企业9209户,其中私营制造企业注销1245户。大量的企业注销意味着经济下滑,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31.52亿元,增长8.1%,但增速同比回落13.5%,严峻的形势令“温州模式”受到了挑战。
但一季度的经济指标表明,温州经济已有明显的复苏迹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其中汽车总上牌量同比增长近30%。楼市回升尤为明显,市区一手房、二手房交易环比分别上升214%和128%。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1.3%。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2%。3月份工业用电量环比增长77.2%,其中制造业用电增长33%。
尽管危机仍在蔓延,但温州已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危机的挑战
乘火车进入温州城,铁道两边硕大的鞋厂随处可见,“中国鞋都”的招牌每隔一段距离都在提醒着前来的客人——温州的鞋类占中国出口鞋类的26%,占世界份额的8%。
伴随着金融危机,外商爽约、逃账等现象尾随而来。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爽约率10%左右,“逃账”、“赖账”导致约200亿元人民币的货款被拖欠。此外,国际贸易争端增加,像俄罗斯以“灰色清关”为名,扣押了10多亿美元的温州货物(主要是鞋类),造成约70多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周德文表示:“有关部门要有正视困难的勇气。”
另一位研究温州经济的学者、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则认为,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所有的企业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没有远见的企业就面临着压力,面临着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考验。
无论是周德文,还是马津龙等研究温州模式的学者,他们持有一个相似的观点,温州的民营企业是“野生的”,也就是土生土长的,它具有抗风险的“体质”和毅力,所以最终能战胜困难。
分析工商资料的“企业申请增资变更”,也是考察企业一个方式。《温州市工商局2008年市场主体信息报告》(下称“市场报告”)亦指出,2008年温州市共有1844户企业申请增资变更,其中增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增资企业总数的73.3%。
在全球宏观经济趋紧的背景下,分析这1844家增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销售良好、客户群相对固定、有自己既定销售渠道的企业。另有部分企业则是立足自主创新,打好品牌,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做大做强。
寻找“制造业”亮点
CBN记者两次走访温州,试图在金融危机中寻找“制造业”的亮点。在近距离接触了一些鞋革企业后,记者也来到柳市,这儿被人们称为“中国电气之都”,云集着5000多家高中低压电气企业。
繁华的街道上,豪华车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人力车夫殷勤地拉客。从汽车站到入住的宾馆,坐三轮车只要5元钱,记者选择了一个中年男子的三轮车。
“老家在河南周口,来柳市8年了。农忙的时候,赶回家帮助老婆收麦子,农闲的时候,就出来骑三轮车打工。”车夫嘴上叼着烟,双手扶着车把,使劲地往前蹬踩。
乘坐三轮车行走在柳市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等企业的广告牌。在柳市人看来,这些仍都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
“我们的待遇都还没有降。”人民电器集团一位员工说。当问到一些国内制造业大幅度裁员问题时,他的回答充满了不确定:“说不准,或许会减员吧。即使是裁员,可能也要按员工的工作年限来考虑。”
在人民电器集团策划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参加了其中的一个生产漏电断路器等产品的车间。现场生产看上去繁忙又紧张,20岁左右的女员工们埋头搭装产品,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这些并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小姑娘露出羞涩的笑脸。
作为中国民营电气的老大,正泰集团似乎不惧“寒意”。正泰集团媒介事务总经理廖毅告诉记者:“2008年集团销售额增长18.8%,其中外贸订单更是‘出人意料’,增长118%。”
廖毅的解释是,来自于正泰集团多年坚持自主创新的累积效应。以正泰上海公司为例,平均每年都要推出30多项新产品,同时年均淘汰10%的老产品,2008年新产品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60%以上。
“前两年正泰的外贸业绩在温州还做不到行业前两名,因为我们选择做自主品牌。另外,太阳能产品百分之百出口,对外贸业务贡献了一半多。”廖毅说。
马津龙和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探讨过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问题。高天乐说,如果正泰集团也搞房地产的话,可以赚100亿元以上。
“一二十亿南存辉也许不屑一顾,如果搞房地产可以赚100亿元以上,我觉得是可以考虑的,但南存辉还是专心经营电气业。”马津龙说。
马津龙告诉记者,南存辉专业化、专心致志的优势就出来了,在危机来临时,正泰集团的业务是正常的。如果搞房地产的,过去赚钱了,现在不一定赚钱,甚至赚钱了不见好就收的,最后就套住了。
但影响也存在。正泰集团2008年销售额增长18.8%,细分其每个季度的增长情况,一个细节值得重视。廖毅告诉记者:“2008年前两个季度销售额增长25%之多,三季度开始,有所下滑。”
他分析认为,金融危机加快了一些问题的暴露。上半年的订单很多,企业生产能力不足,只好引进设备,扩大产能。下半年后,欧美的几家银行银根紧缩,外商拖延提货,甚至爽约。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