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LK-1900A系列高速电子加固缝缝纫机缝纫装置产生的故障及排除方法
缝纫装置产生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表1)
表1
不良现象 | 原因(1) | 原因(2) | 排除方法 |
起缝时脱线 | 起缝时跳针 | 起缝时速度迟缓 | 设定起缝时软启动 |
机针和旋梭的间隙调整为0.05~0.1mm | |||
面料和线的穿刺阻力小 | 降低机针的型号 | ||
面线留得太短 | 第1针面线张力大 | 调整第1针面线张力 | |
AT线张力盘的浮量小 | 调整AT线张力的浮量 | ||
挑线簧行程大 | 调整挑线簧行程 | ||
挑线簧张力弱 | 调整挑线簧的张力 | ||
针孔导向器和定刀之间高低差太大 | 调整定刀的高度 | ||
面线张力大,线被拉伸 | 调整面线张力 | ||
动刀分线器受损 | 修磨或更换动刀分线器 | ||
底线留得太短 | 针孔导向器和定刀之间高低差太大 | 调整定刀的高度(或增大间隙) | |
针孔导向器下方受损 | 修磨或更换针孔导向器 | ||
动刀分线器受损 | 修磨或更换分线器 | ||
大旋梭上弹簧受损 | 修磨或更换大旋梭上弹簧 | ||
面线张力太强 | 调整底线张力 | ||
梭心或梭壳受损 | 修磨或更换梭心或梭壳 | ||
缝料会高低不平 |
| 防止缝料松散 | |
夹线不稳定 | 线易拉伸,顺滑度不好 | 增加夹线针数3~4针 | |
| 降低起缝时第1针速度(600~1 000r/min) | ||
第1针的针距太小 | 降低第1针的面线张力 | ||
| 增加第1针的针距 | ||
针杆线导向器的导线方法有误 |
| 调整针杆线导向器 | |
由于梭心空转造成底线外露 |
| 增强防止空转弹簧 | |
切刀的初始位置不良 | 调整切刀的初始位置 | ||
断针 | 护针器护针部与机针之间的间隙不良 |
| 调整机针和护针器的间隙 |
机针和中旋梭的间隙不良 |
| 调整机针和中旋梭的间隙 | |
送布相位不良 | 相对缝料厚度,送布太晚 | 通过存储器来变更送布时间 | |
机针与切刀相碰 |
| 调整动刀位置 | |
调整压脚(送布台)的位置 | |||
机针与拨线器相碰 |
| 调整拨线器安装位置 | |
机针弯曲 | 面线张力过高 | 调整面线张力 | |
起缝时压脚下降,线被踩住,勾住拨线器 | 扩大拨线器和机针横向间隙达23~25mm | ||
机针太细 |
| 选择适合的机针 | |
跳针 | 机针和中旋梭的间隙大 |
| 调整机针和中旋梭的间隙 |
机针和中旋梭的相位调整不良 |
| 调整机针和中旋梭的相位 | |
护针器护针部和机针间隙不良 |
| 调整机针和护针器的间隙 | |
缝料会高低不平 | 中压脚和缝料的间隙大 | 调整中压脚的高度 | |
防止缝料松散 | |||
机针弯曲或针尖起毛 |
| 更换机针 | |
面线线环不能形成 |
| 机针长槽安装在靠右侧约20° | |
送布时间太早 | 通过存储器变更送布时间 | ||
断线 | 中旋梭受损
| 部受损(中旋梭和机针相碰) | 用油石修磨中旋梭梭钩,调整机针和中旋梭的间隙 |
部受损(机针弯曲,断针时发生) | 用油石修磨 | ||
部受损(拆中旋梭时,挂针) | 用油石修磨 | ||
部受损 | 用油石修磨 | ||
陷入旋梭内 | 大旋梭上弹簧的位置不良 | 调整大旋梭上弹簧的位置 | |
中旋梭梭钩的 部成R形
| 更换中旋梭 | ||
大旋梭位置不良 | 调整大旋梭位置 | ||
面线张力弱 | 调整面线张力 | ||
挑线簧张力弱 | 调整挑线簧 | ||
调整第1针面线张力 | |||
面线留得太长 |
| ||
没有使用专用中旋梭护针器 | 使用专用中旋梭护针器 | ||
护针器受损 |
| 修磨或更换护针器 | |
护针器和中旋梭间隙小 |
| 调整护针器和中旋梭间隙 | |
针孔导向器受损 |
| 修磨或更换针孔导向器 | |
机针的针孔不良 |
| 更换机针 | |
挑线簧调整不良 | 挑线行程大 | 调整挑线簧 | |
挑线簧张力太强 | 调整挑线簧 | ||
中旋梭旋转不良 | 中旋梭表面有线屑 | 拆下中旋梭清除线屑 | |
油量不足 | 给旋梭供油 | ||
夹线关闭 | 针线长度长 | 调整针线长度,打开夹线器 | |
切线时断线 | 松线相位不良 | 第2线张力器的浮量小 | 调整第2线张力器的浮量 |
动刀分线器受损 |
| 注意刀刃部,修磨受损部位 | |
大旋梭上弹簧受损 |
| 修磨或更换 | |
针孔导向器和定刀之间高低差太大 | 在用动刀刀刃部切线之前已切断了 | 调整定刀高度 | |
针孔导向器和定刀的间隙小 | 在用动刀刀刃部切线之前已切断了 | 调整定刀位置 | |
针孔导向器下面受损 | 针孔导向器弄断了线 | 修磨或更换针孔导向器 | |
动刀分线器相位不良 |
| 调整切线、压脚原点传感器和动刀初始位置 | |
挑线簧张力弱 |
| 增加挑线簧张力 | |
切线不良 | 切刀不良 | 动刀、定刀的磨擦 | 更换动刀、定刀 |
动刀、定刀的配合不良 | 调整动刀、定刀的高度和位置 | ||
定刀的刀刃部平行不良 | 调整定刀的刀刃部平行 | ||
定刀的安装不良 | 调整定刀的安装位置 | ||
切断2根面线(旋梭罩内留有小线屑) | 动刀分线器 有毛刺,切线形状成 ,有线屑
| 注意刀刃部,修磨受损部位 | |
大旋梭上弹簧受损(切线形状不良,有线屑) | 修磨受损部位 | ||
动刀不能分线 | 动刀初始位置调整不良 | 调整动刀初始位置 | |
切线凸轮位置不良 | 调整切线凸轮的位置 | ||
大旋梭上弹簧位置不良 | 调整大旋梭上弹簧的位置 | ||
最后一针跳线 | 机针和中旋梭有间隙以及相位不良 | 调整相位及间隙 | |
压脚大 | 在移动花样时,起缝时靠近压脚 | ||
面线线环不能形成 | 安装时机针的长槽约靠右20° | ||
不能切底线 | 底线张力弱 | 增强底线张力 | |
针孔导向器的针孔大 | 更换孔径小的 | ||
收线不良 | 第2线张力器调整不良 | 第2线张力器的张力弱 | 调整第2线张力器的张力 |
第2线张力器浮起 |
| 调整松线机构 | |
挑线簧调整不良 |
| 调整挑线簧张力和行程 | |
中旋梭和护线器间隙不良 | 中旋梭和护针器的间隙小 | 调整中旋梭和护针器的间隙 | |
机针选用不良 | 机针细 | 更换粗针 | |
针孔导向器选用不良 | 对于机针、缝线来说针孔太小 | 更换孔径大的针孔导向器 | |
缝料太硬,针板和缝料紧密连在一起,没有线通过的间隙 | 缝料离底板稍微浮起 | ||
缝料弹性强,针板和缝料紧密靠在一起,没有线通过的间隙 | 缝料离底板稍微浮起 | ||
底板形状不良 |
| 修复底板 | |
送布相位不良 | 送布时间太早 | 通过存储器变更送布时间 | |
使用化纤线而引起缝纫不良 | 过热造成断线 | 缝纫速度快 | 降低缝纫速度 |
机针粗 | 使用细针或者化纤专用针 | ||
使用硅油冷却装置 | |||
使用机针冷却装置 | |||
线起毛了 | 线槽不良 | 修磨各部位的线槽至顺滑 | |
机针的针孔质量不良 | 更换机针 | ||
面线线环不能形成 | 将线导向器朝左靠 | ||
起缝时线浮起 | 对于面料来说线的穿透阻力小 | 减小机针的型号 | |
打开夹线器 | |||
过热引起跳针 | 缝纫速度快 | 降低缝纫速度 | |
机针太细 | 选择合适的机针 | ||
面线线环不能形成 | 将机针长槽装在靠右侧约20° | ||
使用机针冷却装置 | |||
由于线伸长造成收线不良 | 缝纫速度快 | 降低缝纫速度 | |
第2线张力器的张力强 | 减弱第2线张力器的张力 | ||
大旋梭内产生线屑 | 起缝时缝线太长 | 切线时切断 | 关闭夹线器 |
缝线长度控制在32~36mm | |||
缝纫长度超出10mm | |||
缝料反面包线不良 | 缝线外露 | 缝料没有与针板紧密靠在一起 | 更换底板 |
缝纫长度短 | 缝纫长度超出10mm | ||
缝线太长 | 缝线长度控制在32~36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