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短策
上半年和全年经济形势到5月会更加明朗,二季度不宜出台较大的新调控政策。而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调整期,宏观调控短期应侧重于保增长、保就业,中长期应立足于调结构、推改革,消除经济增长不合理因素
此次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受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已全面进入衰退阶段,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断扩大。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7%(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首次下降)。WTO预测,全球贸易额将紧缩9%,发展中国家出口将严重下滑。
危机发生后,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陆续出台并实施一系列救市举措,政策效果也逐步呈现。目前,金融危机仍未见底或接近见底,可能还有小波的二次余震;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继续衰退。同时,近期美欧也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日本、韩国等国家经济尚无复苏迹象。预计本轮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复苏将呈“U型”轨迹,全面复苏至少需要两年至三年以上时间。
经济出现积极变化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全面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一季度中国经济虽处于深度下行阶段,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预料的要好。主要表现在:
——实体经济继续下行,进入通货紧缩状态。一季度GDP同比仅增长6.1%,增幅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回落至-1.2%,2003年以来首次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图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
——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货币供应和金融机构贷款高速增长。但是,一季度贷款增加4.58万亿元,3月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4.5倍,属“超常”增长,应予关注研究。
——积极财政政策初见成效,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等多项领先指标有所好转。市场信心有所提升。
——财政收入仍不容乐观。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呈“前高后低,逐步回落”的态势(图6)。今年前三个月,财政收入增幅继续走低,同比分别下降17%、1.2%和8%。
总体看,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滞因素,以及出口企业订单一般集中在3月-4月签订,上半年和全年经济形势到5月会更加明朗。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