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企如何铸造管理价值最大化
中国鞋网6月20日讯 随着鞋企发展规模的日愈扩张,鞋出口量的一路飙升,很多人都认为鞋业发展已经步入到成熟期。然而,放眼鞋市,不难发现中国出口欧美的大量鞋品都被定位在中低档次,都是靠着压低价格在跟自己国内的同行血拼,而国内呢,品牌鞋企也一直徘徊于二三线市场,一直与一线市场无缘。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内部火候欠缺,实现企业管理升级,提高企业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尤为重要。
内忧外患 管理升级成必然
鞋企要冲击外部市场就必须先练好内功,已是老生常谈,而非单指金融危机之下采取的短期应变之策,具有必然性和急迫性。
首先,从中国鞋业发展状况看,大多数的中小鞋企老板存在短视的行为,这些企业不注重科研、开发、设计,多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很少投入必要的资金研究、开发产品。市面上产品数额巨大且同质化严重,鞋企要想取胜单靠价格优势,鞋业发展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再加上不少鞋企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搞系列的市场调查、与消费群体的需求脱节,产能相对过剩的现象非常严重。
另外,金融危机下出口渠道的缩小及出口门槛的提高也对中国鞋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去年年末的金融危机令很多鞋业元气大伤,订单大幅度下滑,很多企业因此陷入窘境。且虽然到2005年,欧盟已全面放开进口限制,但以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为主的欧洲传统制鞋国则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及经济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不断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等,对我国的鞋类出口进行限制。而中国鞋企目前的制鞋材料与欧美规定的标准尚存一定的差距。 我国鞋类产品因产品质量及包装规格等不符合标准而遭遇退货的新闻频频爆出。
中国鞋企普遍被内忧外患所困。利润下滑,甚至难以支撑。鞋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从内部突围。
鞋企管理的漏洞简析
现代化的管理越来越引起一些品牌鞋企的重视,绩效管理、岗位管理、IT管理这些新兴的管理理念对处于逐步发展壮大的鞋企已经不再陌生。每年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时期,往往也成为鞋企补充新鲜血液的最佳时刻,一大批的高层管理人才加入到鞋这个行当中来,给鞋企注入了更多的新兴理念,很多鞋企也因此进入到管理大蜕变大发展的时期。但是很多中小鞋企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仍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生命力,然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丧失活力。一方面是作为鞋企管理上层的人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会产生自满情绪,不能努力地再去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一味享受企业发展已带来的效益,属于坐吃山空型的,然而再强的堡垒终有被攻克的时候,更何况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不进即退。另一方面是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员工生产和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企业内部有相当部分员工过着坐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生活,要不就干脆想你给多少钱我干多少活。而优秀的人才往往会因为缺乏发展的所需的土壤而赶早下场。另外,狂轰烂炸的广告效应,提升了企业的名气,筑就了企业辉煌的开端。于是有不少人将“广告十代言”模式及参与体育赛事引为鞋企制胜的法宝,对企业内部管理及整个营销网络的管理未能投入更多的关注,以致于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劲不足,甚至因为陷入困境无法超越。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