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奢侈品中国代理商之“生存危机”
全球奢侈品市场正在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重心转移,即将销售的重点从欧美转移到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品牌,已经或者将在今年取消代理商。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老板’,我唯一不习惯的,就是要不分昼夜地应付全球各地的人。”程文婷调皮地向目瞪口呆的顾客挤了挤眼睛。
这是上海淮海西路某购物中心4楼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奢侈品专营店”,程文婷是这家店的老板。每年香港奢侈品有较大打折活动的时候,她也会直接去采购新货,在自己的小店出售。
2008年下半年,程文婷认识了一个在冰岛的留学生,“她告诉我,冰岛克朗贬值以后,与人民币的汇率差不多是15:1,但奢侈品价格却没有多少上涨,后来,她就成了我的合伙人,负责在冰岛的采购。”
后来,程文婷在欧美招纳了十几个这样的合伙人,按照她的话说,这家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开始具备了“跨国企业的雏形”。
相比之下,徐盛的心情就差多了,2009年上半年,徐盛的主要工作是取消在上海、杭州、广州的3个高档购物中心开设专卖店的合约。徐盛拥有四个国际一线品牌在中国地区的代理权,但明年,其中销量最好的那个品牌的代理权,就不再属于他了,除了抱怨几句“兔死狗烹”外,徐盛还得为如何多争取一些补偿而烦心。
奢侈品海外买手的幸福生活
程文婷现在做的业务,因为从事的人多,甚至拥有了一个专业的名字——职业买手。
“在欧美的outlet(工厂直销中心)里,在国内要卖上万元的一线品牌,最低甚至可以打到3折,”程文婷说,这样的折扣力度,“是我在国内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也是从那时起,上海新开了很多家类似的奢侈品代购店,程文婷说,由于上海的竞争激烈,她正打算在国外再多找一些买手,去二、三线城市开设新店,因为“那里的市场还不成熟”。
但实际上,“这波跨国采购中的真正主力,是一些品牌在中国的代理商。”David Lu拥有多个世界一线服装和包具品牌的中国区总代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