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 60年服饰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来说,60年都意味着成熟,意味着有资格去回顾一下走过的路。
60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荆棘也有花丛。令人振奋的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迅速崛起,比起发达国家来,我们竟显得如此年轻,充满朝气,欣欣向荣。
值此共和国60周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透过服饰,去抚摸共和国的脉搏,去倾听中国人的心声。服饰,当它作为文化时,就是一部绚烂的画册,一首有形的诗篇……
温馨的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是新的,但服饰却呈现出中西经纬分明的态势。一方面,沿海城市中刚刚从旧社会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装革履;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仍维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和以苏维埃为模式的工农联盟,改变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从此,我们看到的着装主流的升级、低落与反弹都主要依据经济基础以及作为经济集中反映的政治。由于建国初期很多活动都是对于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否定,因此服饰的演化,更主要的是依据政治,政治决定着人们的着装。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1951年冬,恰值新中国开国伊始,百废俱兴,人心思进。生活尽管清得像一泓秋水,但人们过得有滋有味。我至今记得每年春节前妈妈给我精心做的红棉袄,记得外祖母脑后圆圆发髻上插着的聚宝盆形红绒花。记得小姐妹们辫梢上的红绸带、红头绳。当年在宫南宫北的大街上,买年货的人来来往往,脸上都洋溢着一种祥和、一种满足。
当然,我也记得那墙子河边垂柳下的秧歌舞红绿绸子。那种大红和翠绿,好像原本不属于城市,那是随解放军进城的。那些激昂的脚步,那些由衷的欢笑,还有那些朴素的衣装,都饱含着新的生命。
那些苏式列宁服是最时髦的,女性在花棉袄外套上一件灰布列宁服,显示着离开灶台、走向社会。那些哥萨克式斜开襟小立领衬衣,那些伊凡诺夫式鸭舌帽,那些娜塔莎式布拉吉,与随处听到的“青年圆舞曲”显示着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反”、“五反”、“公私合营”,也许是第一次使资方人士自觉地解下领带,脱去西服革履,融入工人群众之中。农村土地改革以及“镇反”运动,更是迫使地主老财不再敢戴瓜皮帽,不再敢穿团花缎面袄。一句“地主帽”,饱含着阶级成分的政治要素,它与馄饨帽、虎头帽的称谓可是截然不同。新中国的第一个十年是在改变旧观念,重新确立新的服饰形象的革命热潮中度过的。这一切,使得朴素成了基调,苏联成了时尚,工农装成了四亿人的向往。向往中带着纯朴,带着天真和幼稚,也带着闭塞中的迷茫。
不能忘的,还有那昏黄灯光下的“慈母手中线”以及端午节的“老虎搭拉情结”……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