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倒计时”:不能在黎明前死去
实习记者 周燕妮东莞、广州报道
“不要在黎明前死去”
“不要在黎明前死去。”东莞市南森工艺礼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晖语气中透着自豪,看着身边纷纷倒下的众多加工贸易企业,他的公司坚强地活了过来,并过得很好。
“活下来其实不容易。”沈晖坦言,为了拿到订单,他大年初一就前往法兰克福参展,“很多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想减缩开支,国外的参展就不去了,结果我此行收获不菲。”
在法兰克福取得其他企业转移过来的部分订单后,让沈晖下定了决心——在春季广交会上,他的企业扩大了展位面积。
“国外总体需求是在下降,但不是没有需求,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在大批供应商消失的时候,剩者为王。”
沈晖向记者表示,金融危机下,一些小企业倒下的同时,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经过几个月的阵痛后,现在已经出现了转机。“
金融危机也给了沈晖调整企业结构的机会。
“我的企业在2003年SARS期间尝试做过内销,但份额不大。现在国家扩大内需,我也在开拓国内市场。“沈晖介绍。
沈晖只是众多东莞外向型企业拓展内销市场的一员。
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向本报介绍,作为传统的行业,东莞服装界在金融危机的倒逼下,目前正在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比如很多服装重镇都成立了服装设计研发部门,服装企业可以入会,共享研发平台。”陈耀华坦言,全部走品牌化路线不符合产业实际,但是通过此次结构调整,在服装行业内部也优化了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广东内外贸态势素有全国经济“风向标”之称,而东莞,又可谓广东内外贸的“风向标”。
据东莞官方口径,东莞市外贸依存度达134%。
在外需继续萎缩的同时,东莞也把心态调到了低位——5月20日,东莞市政府网站上称,东莞今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计划增长率均为零。东莞经济引擎中曾经最为强劲的出口增长如今却是此番天地,当地政府一直在找办法应对。
“四个升级”
作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东莞在7月11日推出了《东莞市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敲定了东莞“转型升级试点”时间表、任务表,显示出了“东莞突围”的迫切性。“东莞制造”突围的背后,是整个珠三角地区以及全体“中国制造”自发寻求破局的冲动。
“经济下滑也给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好时机。”上述东莞市政研室人士介绍,
东莞将以搭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平台等九大举措,用5~10年实现加工贸易企业产品结构升级、企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结构升级。
据本报掌握的《方案》显示,具体的升级路径包括: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组织形态由部分非法人机构、中小外资企业为主向有法人资格的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为主转型,技术形态由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研发设计和自主品牌为主转型,市场形态由国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