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向前走?向后走?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也步入一个平稳时期,不少市场人士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币汇率似乎又重新回归了“盯住美元”。随着中国经济企稳,短期资本回流中国,人民币汇率是否将重拾升势?汇率机制改革又将如何向前迈进?
回归“盯住美元”?
汇改四年来,不少研究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运行实际上是一种“软”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尽管如此,截至2008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仍然升值了超过17%。
然而,自2008年7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在6.81~6.85的区间内徘徊,今年以来则几乎在6.82~6.84的范围内窄幅波动。不少市场人士开始讨论,人民币汇率似乎又重新回归了“盯住美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的研究表明,在过去大约一年中,人民币“货币篮子”中美元的比重再次回到了1附近,同时日元、韩元和欧元的比重却再次回复到零的状态。这意味着,整个货币篮子几乎又退化为单一货币——美元。同时,人民币汇率已经停止了对整个货币篮子(美元)的升值状态。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认为,2008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入了一个近似于美元硬挂钩的新制度。
由于对美元保持相对稳定,美元汇率的起落间接就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起伏。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避险资金回流美国,美元升值,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在危机期间大幅上升,2008年1月到12月升幅高达12.15%。
今年二季度,部分地区经济企稳,发达国家利率降至历史低点,资金开始再次流向新兴市场,美元开始急剧回落,受此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自3月开始下跌。今年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115.85,环比下跌3.04%,整个上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4.41%,同期名义有效汇率贬值1.58%。
需要承认的是,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对抵御危机冲击功不可没。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认为,去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外汇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美元大起大落,去年11月和今年3月美元两度出现急剧坠落,今年3月以来美元持续走软,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人民币兑美元的相对稳定是缓冲动荡和危机冲击的一种较好选择。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曾在一篇文章中建议,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根本目标,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内的一切宏观调控政策都需以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换言之,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应该首先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平衡国际收支。”
向前走?向后走?
人民币“回到过去”的状态与汇率机制改革的初衷并不符,这种状态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受到质疑。
二季度以来,在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强力刺激下,投资强劲反弹,外汇储备从一季度的仅增77亿美元回复到增长1800多亿美元,“热钱”可能开始返回中国。上半年外汇储备数据公布当日,离岸市场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NDF)劲升超过200个基点,意味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