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修工当了奥康编外工程师
“这个月工资我又多领了252元!”拿着工资条,身为农民工的王海华掩藏不住内心的骄傲与高兴。作为奥康制鞋车间的一名普通机修工人的他,还有一个身份———奥康的编外工程师。
王海华,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偏远小县,1988年高中毕业后就随着同乡来到福建石狮的服装厂做学徒。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生还是很稀少的高学历人才,王海华自然也不满足于做个小裁缝。
所幸的是,王海华每天能够摸着机器,他是那么的喜欢这样一种粗犷硬朗的钢铁制品。工作的时候,对待缝纫机也是相当细心,在他的呵护下,他使用的机器总是车间里保养得最好的一台。
回想当年,王海华脑海中已是一片模糊。惟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堆在宿舍单人床上的那一摞机修方面的技能书以及那本《平凡的世界》,就算每天在建筑工地累死累活,也要坚持看书学习知识。王海华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不管累得多么想倒床就睡,不管身边的同龄人怎么消遣休假时光,他都坚持每天看书。尤其是那些机器维修方面的书籍,他是熬夜钻研,并在自己的缝纫机上实验练手。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徒出师了。于是,王海华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温州鞋厂开始了另一份人生。
刚开始,王海华只能从最基层的普工做起。他虽然是一个农民工,但干活是个有方向的人。他清楚自己喜欢维修机器,又操作过缝纫机,便专门留意起鞋厂的针车技术。一边请教熟练工,一边自己摸索,很快他就主动请缨调到了针车部。
王海华施展的空间一下子开阔了。因为非常了解机器的性能,做起来很顺畅,技术进步也很快。车间里谁的机器出了问题,他总是主动上去帮忙维修,所以当鞋厂需要招聘一个针车电机维修工人时,王海华顺理成章地拥有了新的岗位。
凭着过硬的维修技术,2005年王海华应聘到了奥康,并在奥康实现了他的另一个身份———编外工程师。
王海华的才能是在奥康开展的节能号QC(QC为qualitycontrol的缩写,意为质量控制、质量改善)活动中脱颖而出的。
去年,在金融危机蔓延,企业大力控制成本的背景下,奥康集团专门成立了节能号QC小组。这个团队由公司机修、成本控制、精益生产、品保等多个部门的技术骨干组成,平均文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中、高级理论基础,又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人均接受TQM教育70小时以上,都获得了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书。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鼓励一线员工参与节能减耗,并带动他们去发现生产环节中出现的能耗问题,及时制订改进的措施方案以实现效益的提升。
王海华全程参与了奥康节能针车电机改造项目。作为从针车技术工转型过来的针车设备机修工,王海华太了解现用的针车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弊病了,比如,这些针车电机升温高,发热量大,造成生产车间的温度升高,工人们不得不忍受酷热的环境;噪音大,耗电量也大,机器一开机后就在不间断地运行,无用功很高;另外就是维修频率高,成本太大。
为此,王海华果断地给奥康节能号QC小组写出了一份改进建议书,详细列举了老针车电机的弊病,并提出了更换新型针车电机的想法。据此,节能号QC小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制订出实施方案,最终决定采购丽水天宁电机有限公司600台电机,完成所有电机的更换。
新型节能电机,是高科技产品,性能灵敏,不会产生高温和噪音,经过新老电机同时使用所得出的数据统计,每年仅600台针车这个流程的电费,可以为车间节省23万元。作为奖励,奥康给了王海华绩效考核“优秀”的等级,这样每月工资就可以增加200多元了。
王海华成了车间的大名人,每次去修机器,摆脱高温和噪音污染的工友们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