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太缝纫机制衣几十年
本报讯(记者林静)在广州市龙口西有一位77岁的梁阿姨,她家里有一台1964年买的缝纫机,几十年来她用这台缝纫机给家人做了无数件衣服,从儿子到孙子都穿过她亲手缝制的衣服。如今45年过去了,她的两个儿子家庭条件都已经很好,子孙们都不用她亲手制作衣服了,但是那台缝纫机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昨天,记者在梁阿姨家里看到了她的缝纫机,她说:“虽然现在孩子们都不用我做衣服了,但是家人都还是勤俭节约,他们的衣服有问题的时候还是会拿过来让我修补。”
一台缝纫机用了45年还在用
今天,记者来到了梁阿姨家,那台缝纫机放在客厅里被保存的相当好,不仅没有掉色过了45年仍然可以正常使用。梁阿姨拿出了购买缝纫机时的单据,这张单据已经发黄可是上面清楚的写着购买地址是荔湾区百货管理部,购买日期是1964年,价格是164元钱。梁阿姨笑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产品质量顶呱呱。”
梁阿姨说:“以前,我们家还没有买缝纫机的时候,我想给孩子们做衣服我就拿着布料去同事家,同事们都对我很好,每次去她们都好客的借给我用,我当时很希望能有台自己的缝纫机。”那个时候她一个月的工资有40多元,她丈夫的工资有60多元,可以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活,不过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缝纫机。“后来,我们买公债发还了140元钱,我和丈夫就决定去百货管理部买台缝纫机。”当时最好的缝纫机价格是164元钱,他们用公债再加上几十元钱的工资买下了这台至今还保存在她家的这台缝纫机。
给儿子做完衣服再给孙子做
从1964年开始,梁阿姨就开始使用自己买的缝纫机。“我买缝纫机的时候已经有两个儿子,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给他们做衣服,不光是两个孩子,我还给自己、公婆、丈夫做衣服。”梁阿姨说,那个时候买布都是用布票,一个家庭所能买的布都是有限的,为了给全家人做衣服她都是算了又算。
十几年过去了,梁阿姨的两个儿子穿着她做的衣服从4、5岁长到了18、19岁,她的大儿子高中毕业之后上山下乡去从化种植茶叶,小儿子招工去报社做了排版工人。梁阿姨说:“那个时候大儿子上山下乡去从化之后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他顺利的考入机械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而小儿子也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报社的记者。”
梁阿姨告诉记者,她的两个儿子现在已经是单位的主管,他们成家之后家庭条件也越来越好,尽管是这样她仍然坚持给孙子们做衣服。“孙子们小时候的衣服基本是我给他们做的,我不光给他们做衣服,有时候他们的鞋子也是我做的。”梁阿姨的孙子们上小学之后,她才停止给他们做衣服,“虽然不给他们做衣服了,他们的衣服穿坏了也让我给他们缝补。”于是,在梁阿姨家客厅的那台缝纫机到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