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内联升:千针万线真功夫
北京的老字号内联升创建于公元1853年。如今,内联升以生产经营传统产品千层底布鞋而闻名中外,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手工布鞋生产经营企业。
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选料考究,精选纯棉、纯麻、纯毛礼服呢等天然材料,制作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制作一双完整的布鞋需要经过9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有明确、严格、一丝不苟的规范,讲究尺寸、手法、力度和细致,要求干净、利落、准确。由于内联升规范严格,工艺独特,做工精细,技艺高深,难度大,耗时长,制作一双鞋往往要花上四五天的工夫。2006年,内联升被中国商业名牌管理委员会授予“中国布鞋第一家”荣誉称号。2008年,“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双花费90余道工序的鞋
一双鞋要花费90余道工序,要用将近40种工具。手工都是有差异的,每道工序都很重要,都需要眼到手到,缺一不可。
“做成一双鞋不难,做好一双鞋就非常难了。”做了近30年鞋,何凯英师傅仍然不敢小看做鞋。
何凯英,内联升高级技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平头,和气的笑容,脚上穿的就是内联升的“千层底”。
“各家的布鞋放在一起,我一眼就能认出内联升的鞋来。内联升的鞋有精气神。”对内联升的鞋,何师傅很有把握。
一双鞋的“精气神”是什么?一般人可能难以把握。在何师傅看来,一双鞋能用得上“内联升”的牌子,至少要有这3个条件:手工纳制的千层底、手工绱鞋以及使用棉、麻、毛、丝等天然材料。同时,手艺要扎实娴熟,材料要选专选专供的好材料,也就是内联升传统的“精工实料”。有了这些,内联升的鞋才会看起来平整、利落、大方,也才会合脚、透气、吸汗、养脚,也就有了“精气神”。
单说内联升的“千层底”,就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工程。“千层底”当然不是真的有千层之多,通常有30多层,每一层都是用新白布挂浆。光是纳鞋底,就需要花费一个熟练工人3天左右的时间。纳鞋底要严格遵守每平方寸81针的技术标准,针脚要密实匀称,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都要是一条直线。漏了一针,都会被检验的师傅挑出来。一双最普通的平针“千层底”,就要纳制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这一针一线,是偷不得半点懒的,也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有句歇后语:绱鞋不用锥子————真(针)好。内联升的师傅说,绱鞋不用锥子是不可能的。他们曾经试验过,结果是,真(针)不好。内联升曾经与一家机械厂合作,尝试用机器代替锥子扎眼。没想到,机器还真干不了这活。“手工扎眼使的是个柔劲儿,机器用的是脆劲,结果一下子就折断了很多针。更重要的是,手工纳底讲的是眼要小,绳要粗,每缝一针都有个刹手,刹手要紧,这样麻绳在眼里就起到了膨胀作用,鞋底就更结实耐穿,即便是一针磨破了鞋底也不会散。”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来祥解释了机器“失败”的原因。
鞋底纳好了,还要放到热水中浸泡,用棉被包严热闷后再锤干、整形、晒干。这样,鞋底才能不变形,而且吸汗、柔软、舒适。有脚病的人长期穿着,还能达到减轻病痛的效果。
更难的是绱鞋。绱鞋的时候,要紧绷鞋楦,针码要齐整,鞋帮与鞋底严合饱满,吃帮均匀。做出来的鞋要平、正,不能有一点鼓包或者褶皱。绱鞋的手法很多。比如“反上”,从鞋的外观上看不到针脚,针要扎到鞋底的三分之一处,太深了容易扎穿,太浅了挂不住。和纳鞋底一样,绱鞋也要先用锥子扎眼再穿针,不过,因为锥子和针都是弯的,针要顺利地穿过扎好的眼并不容易。“第一针我整整花了10分钟才穿过去,还扎了好几次手。那是10月份吧,给我急出了一身汗。”2005年进厂的任晨阳师傅笑着回忆起第一次绱鞋的笨拙。
鞋楦,如同模具,是做鞋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做出来的鞋合适与否。“从2001年到现在,我们主要进行了3次比较大的鞋楦改进。”何师傅告诉记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脚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前脚的前端普遍比现在要尖一点,男女亦然,这与当时的审美追求有关,现在人们更讲究舒适、自然,也更重视体育锻炼,脚前端就比以前圆了一点。脚的细微变化使得鞋楦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微调和修改。只有这样,鞋才能跟得上脚的变化,跟得上审美潮流的转变。
“一双鞋要花费切底、包签、圈边、纳底、锤底、拉粘、缉口、绱鞋等90余道工序,要用将近40种工具。手工都是有差异的,每道工序都很重要,都需要眼到手到,缺一不可。”何师傅很自豪地说。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