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裁衣师傅,裁剪出生活的美丽

      “我们年轻时,能穿件新衣那是十分高兴的事,当时衣服大多由裁缝定做,款式单一。如今时代发展了,人们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都喜欢买衣穿,我就靠着帮人改衣服过日子。”有着60多年裁缝经历的姚秀英难忘过往记忆,而对这些年来衣着的变化她更是感触颇深。

      “从前,大户人家喜欢请裁缝师傅量体裁衣,穷人家则喜欢把衣服做大点,确保能多穿几年。”78岁的姚秀英已当了60多年裁缝,她说,“曾经很流行做衣服,常常忙到半夜,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都喜欢买衣服穿,我也就靠着帮人改衣服过日子。”48岁的盛林英则说,她从21岁开始做裁缝,布料、款式、做工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两代裁缝诉说了建国60年来人们穿衣的变化,折射出米尺下的服饰变迁。

      姚秀英:从量体裁衣到修修改改

      在西塘镇农贸市场附近一家不知名的裁缝店里,记者见到了老裁缝姚秀英,她正戴着老花眼镜在改一条连衣裙。“这裙子是一个小姑娘拿来的,买的时候是商场打折,穿起来不太合身就拿到我这边来改。”姚秀英说,她现在衣服做得少了,主要帮人家做些修修改改的活,改一件衣服收5元到20元,每天也能改上好几件。

      姚秀英成年后就拜师学裁缝了。“那时裁缝还是蛮吃香的,逢年过节常常要忙到半夜。”姚秀英回忆说,那时她做得最多的是旗袍和长衫,有些富人家来做衣服,是从老到少一大家子几十人一起做的,光量尺寸就要花上一两天。姚秀英说,那时做衣服都是纯手工的,做件衣服要花上好几天。“衣服上的纽扣都是葡萄扣,全靠自己双手编出来,光做这个就蛮费时的。”姚秀英说。

      1954年,姚秀英花100元钱买了一台缝纫机,那时衣服的款式已有很大变化。“那时男式的中山装、列宁装,女式的西装开始流行。”姚秀英说,有了缝纫机,做衣服的速度快多了,但是做好的衣服要用烧烫的铜板来熨,这需要把握火候,温度过高就会烫坏衣服。“冬天,有钱人会用上好的毛料做大衣,每次做都要格外小心,怕弄坏了赔不起。”姚秀英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绿军装、中山装、工装,八十年代的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九十年代的文化衫、校服……姚秀英说,这些衣服款式都流行过。解放前,城镇男子着装通常是长袍马褂,妇女服装多为旗袍或者中式短装配长裙。“文革”时期,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踏脚裤,她一天要裁剪10多条呢,走在大街上满眼都是穿着踏脚裤的人。如今找她做衣服的人渐渐少了,人们似乎更加青睐买的衣服,姚秀英依然以缝纫为生,只是现在更多的是对那些成型的衣服做些改动。

      盛林英:从跟风做衣到个性化服饰

      走进位于县城思贤商贸中心的“新奇特”裁缝店,第一眼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旗袍。店内,盛林英正在踩缝纫机,她的丈夫张云其则在专心致志地做盘扣。

      48岁的盛林英在21岁那年就做裁缝了。她说,那时裁缝摊位摆在县一院附近。每月的摊位费仅6元,裁缝摊位也多。“人们会拿着衣料来摊子找我们做,有点名气的裁缝师傅那里要排队,我们刚开始只能等生意上门。”盛林英说,他们就是这样在等生意上门的过程中,赚取了名气,之后生意越做越红火。

      盛林英说,一个小伙子身穿海魂衫、戴着蛤蟆镜,手弹吉他,边走边唱,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尚潮流青年的形象再现。后来又开始流行喇叭裤和蝙蝠衫,不少人排队做衣服,她则经常忙到深夜,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我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做衣服,经常有人年初一早上来拿衣服。”盛林英说,当时做衣服很流行的,她一天到晚都忙碌在缝纫机边上。那时冬天比较流行呢料,男式、女式的呢质大衣,几乎每天都要做;夏天则流行真丝质地的衣料,真丝的衬衣、旗袍最受人们青睐。“那时,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穿一样款式的行人。”盛林英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喜欢个性化的服饰。那时,一些爱美女士还拿来港台明星的剧照,要求按照上面的款式做衣服。男式衣服还是常规的衬衣、西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盛林英意识到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她自行设计的一些个性化的衣服,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来做衣服的顾客越来越多。“当时,我就注意到不少人爱穿唐装,我就将店名改为‘新奇特’,以唐装为主打,兼做其他款式。”盛林英说,有了明确定位后,她店里的生意更加兴隆了,每天都有不少顾客慕名而来。

      人靠衣装。现如今,千姿百态的衣装把人们装扮得时尚、 靓丽, 使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