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之行,始于脚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城能够屹立到今天,那一块块基石才是最关键的
应该说,中国服装企业为实现品牌化梦想,实在有些前仆后继的精神,更是连十八般武艺都轮番上阵了:重新起“洋名”、设计新的品牌形象、请国外设计师、选用国际一流面料、更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大牌明星做广告。可是这一切表面风光的结局,仍然是没有树立起品牌的强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服装业的一种最深的痛。
中国服装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服装市场上分得一杯像样的羹,品牌国际化是必须迈过的门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避免浮躁、避免出现赌徒心态,而是应该切实从狠抓内功着手,仔细学习别人的长处,再融合中国特色的设计,打造出真正具有时尚品位的服装产品,进而做到真正能够引领时尚潮流。
今天,中国品牌的时装秀虽然也很热闹,但显然缺乏足够的引领时尚的张力和内涵,和国外品牌的差距立刻就显现出来。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城能够屹立到今天,那一块块基石才是最关键的。
国际化要脚踏实地
国际化,通常我们讲国际化就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去,但真正的国际化,则是指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
迄今为止,中国的服装品牌一直在不断地踏下自己的足迹,实现着各自的强企之梦。每年行业所评选的各种奖项和排名只是一个表象,市场的反应才是最好的证明。在经历了泡沫的阵痛之后,服装市场开始意识到品牌战略对企业生死攸关的重要性。但在渐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之于服装的生命性意义早已为业界所认同,品牌制胜已经成了服装竞争的不二法则。而随着各自市场版图的不断扩大,板块交错和消费者定位的重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白热化的竞争,而由此引发的群雄逐鹿、诸侯并举,让各个企业无形中不知何去何从。渐渐的,适者生存被深谙商道真谛的企业家们所了解,只有起得更早、跑得更快、长得更强、看得更远,才能有立足之地。
不能盲目国际化
什么是国际化?通常我们所讲的国际化就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市场,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则是指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最低、质量最高的产品。
如今,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的重要目标,许多企业都已经开始把产品卖往世界各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业务国际化之后,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跟上了?我们不可回避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服装企业售往国际市场的产品,上面的标签依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洋文。试问,20年后,谁能够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服装企业?我们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但对于现在,我们都在国际化这条路上做了些什么?
往往听到主流的声音,则是不断传出国内品牌欲收购海外品牌的新闻。正如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说的:“大部分是在炒概念,真正去做的并没有。”他认为,对国际上一些稍微成熟点的品牌,国内服装企业目前还不具备收购的实力。而如果是知名度较低的品牌,即便收购来了,要运作成功,也需要企业有非常强的策划能力和投入。而如果想用自己的品牌打入国际市场,那就是更为难上加难的事情了。就拿七匹狼本身来说,“红标”系列就是想凭借多年来建立的庞大销售系统来为国际化道路作铺垫。但是,却没有把“红标”真正送进高端市场。周少雄毫无避讳地说:“其实‘红标’最初的定位也是要走高端的国际化路线。但是后来,由于设计师的问题、供应商的问题、经营团队的问题,并没有让其脱离于七匹狼原来的系统,导致了‘红标’发展难以突破。”中国服装业界的巨头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不大不小的中小企业?那我们离国际化的道路到底还有多少距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