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5月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2009年国内市场开局形势不甚乐观,4、5月份逐渐好转。上半年压抑的消费意愿在5月份得到释放。消费者的理性成长迫使品牌企业更加理性成熟,提供“市场有效供给”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不论数量战、价格战还是宣传战都要围绕市场需求,要为市场提供真正的有效供给,在市场实际需求依然低迷、消费意愿仍不强烈的2009年上半年,我国服装品牌企业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2009年,我国服装行业在内、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生产的小幅增长。尽管行业效益水平远远没有恢复到最好水平,但相对1季度有明显转好迹象。行业出口令人堪忧,出口数量发生了15%以上的大幅度下降。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服装生产情况
1、2009年2季度服装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9年1季度,我国服装生产大幅下降,2季度开始回升。国内消费需求逐步稳定且呈现回暖迹象,刺激了内销型企业的补库和投放新产品的热情。
2、珠三角、长三角发展乏力,梯度转移再现契机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生产规模已近饱和,缺乏继续发展的余地。而同时,江西、湖北、河北等内陆省份的生产增长则比较可观。大宗产品加工的转移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中部地区各省为成为我国新的服装加工基地迈出了第一步,中部省份服装生产量同比增加23.53%,占比比2008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更比2007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尽管与自身相比,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但从产量绝对值来看,目前中西部地区尚不足以成为支撑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与东部地区相比,产量仍然贡献率比较低,对产量同比的上拉力量比较有限,而以目前中部地区生产占全国比重年均仅两个点的增幅上升,则需要将近820年才能与东部地区达到持平,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梯度转移力度仍需加大,梯度转移的速度尚待提高。
(二)服装行业效益情况
从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9年1-5月份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较2008年同期有所上升,行业处于恢复和转型阶段。
1、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队伍快速壮大,人均效益明显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2009年1-5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17.24%,而从业人数却减少了0.19%,企业平均人数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1.43%,同时,人均利润则大幅提高了17.85%。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2009年服装行业两极分化情况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承接二、三手外销订单企业关停产现象比较普遍。而有限的外销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国内市场的品牌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二三线城市市场发展为优势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进一步压缩了小品牌、新品牌的生存空间。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反映出大企业、优势企业的趋于好转的生存状态,但不能反映出更大量的规模以下企业的生存窘境。
2、2009年2季度,服装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回升
2季度服装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回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利润率两项指标增长明显。成本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劳动生产率继续以两位增幅提高,单位生产用工量同比减少了5.8%。在外需疲软、内需不旺的情况下,行业能够完成利润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改善:行业对外部市场大幅提高了有效供给率,即产品对市场的适合程度大大提升、行业利用市场消费低迷的时期不失时机地清理了库存;行业对内部管理方面则从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入手。“向市场要效益”和“向管理要效益”的结合,使企业的外部调节和内部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9年前两个季度,行业利润曲线走势虽然维持了以往的比较正常的“形状”,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行业利润在一季度猛然窜高,2季度骤然回落,尽管回落后仍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但震荡幅度,特别是利润率的震荡幅度略显过激。
3、2009年2季度,行业整体营运能力较2008年同期略有下降
2009年2季度,行业整体营运能力较2008年同期略有下降。营业周期较2008年同期增加了2.07天,产成品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增加了2.78天和1.51天。在市场疲软环境下,产品和资金的流通速度都略显动力不足,但仍能够与07年同期水平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