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倒逼产业升级 外贸纺企苦乐两重天
8月13日,在广东省汕头市外砂桥上,运输玩具的货车来往穿行,一片繁忙。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这样的场面并不多见。
当本报记者致电广东省汕头市玩具出口企业艳阳春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满时,他正在悠然地看着电视——他的悠然不是因为无订单可做。“我们集团从2006年就开始做内贸市场,虽然目前海外订单略有下降,但是总体来说,企业还是运转正常。”黄春满说。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正把中国的外贸企业推向两级——一部分加工贸易型企业纷纷倒闭,而另一股新生力量却在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这股新生力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进行了结构调整。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入,结构调整正在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共识。
“虽然现在是中国出口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些困难恰恰是推动中国的出口企业升级换代,加快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动力。”在8月9日举办的“危机下中国出口企业突围之道”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说道。
苦乐两重天
在东莞市玩具企业纷纷倒闭时,汕头市澄海区的玩具企业生存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目前,澄海的玩具企业不但没有出现大幅倒闭、裁员潮,个别企业甚至还有逆势上升的势头。如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已获证监会发审委批准通过,即将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动漫玩具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黄春满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澄海玩具企业的发展模式都很扎实。“如果一家企业有100万,他最多只会拿出80万来投资。”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使得当地很多企业承担的风险较低。而更重要的是,澄海玩具企业一直坚持创新和拥有自主品牌,不像加工贸易企业那样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早在2006年出口形势还是一片红火之时,黄春满就开始尝试做内贸市场,并坚持设计自己的品牌。黄春满说:“澄海很多玩具企业都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大企业有研发能力,掌握了销售的自主权,不会过于依赖某个地区的客户。”因此,在大部分外贸企业仍苦于无订单可做时,澄海玩具企业考虑的是如何加大研发,扩大生产。
同样,在无锡也有这样一个人,从他厂里生产出的纱线,价格非得由他说了算。他就是天然纺织董事长朱国民。朱国民厂里刚刚研制出来的新产品——混色纱,因为染色方法复杂,用料讲究,这种纱线的价格要比同类产品贵20%。但是因为技术创新,朱国民在与外商谈判时,往往能掌握定价权。
然而,类似上述企业在全国毕竟还是少数。很多行业的外贸企业,仍以加工和模仿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依靠国外订单,看外商脸色。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还在于成本。搞研发、做品牌比较辛苦,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
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徐宗玲教授指出:“产品的升级和研发需要的资金不是小数目,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冒险,而更愿意去模仿已经成形的产品。虽然质量远不如国外产品,但却可以依靠价格低廉的优势挤进市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