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港企转战服务业
广东的港资企业,开始把重点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8月17日,从广东省政府获悉,今年前7个月,广东实际吸收港资在服务业的投资达31.99亿美元,占同期香港对广东实际投资的46%,占全省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的71%;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3.6%,远高于同期制造业投资。
对此,广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广东来自香港的投资中,服务业已经占了很大的部分,“今年港企的投资势头还是很不错的。”汪一洋称。
中山大学港澳与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对本报表示,从数据看,港企的投资结构上有了很大变化,意味着在粤港企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通道。
林江进一步解释,这背后,除了广东的决策使然之外,还在于港企在粤投资制造业的模式已经基本没有了空间,而更高端的服务业——比如会计、法律、医疗等等——显然更具竞争力。
“现在港资引进中低端的部分已经比较少了,在广东可开发土地不多,因此多转向会计、中介服务等用地较少的行业。”汪一洋称。
本报记者获悉,接下来的近期内,粤港合作的重点之一,就在于金融、产业、基础设施及城市规划、环保、教育培训等领域。
为了进一步带动港企在广东服务业的投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将不断拓宽粤港民间合作的渠道和领域,大力促进两地民间往来,调动两地民间力量,进一步形成推进粤港紧密合作合力。
“这对于港资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在粤加大投资的机会,也是本身转型的机会。”林江说。
根据林江的观察,服务业投资的快速增加,不仅来自于增量港资的投入,也包括存量港资的转变——比如一些港资企业原来兼做制造业和服务业,后来逐渐把之前制造业的投资部分转向物流等服务业,由此增加了港资在服务业的投入量。
港资的转向,“契合了广东产业发展的思路”。林江说。
7月29日,在会见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时,汪洋就明确表示,粤港合作要从制造业的“前店后厂”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前店后厂”。
汪洋表示,把香港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广东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结合起来,重点在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医疗卫生、高等教育等领域深化合作,再创粤港合作的新辉煌。
不过,在林江看来,倘若出口加工业没有改变原有的模式,将制约着港企服务业的发展。“只有原先香港企业投资的制造业也进行转型升级,其投资的服务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否则与原先比较落后的制造业本身无法匹配,因而找不到市场,那么港企投资的服务业就可能无法持续。”林江表示。
实际上,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引进港资投资服务业的同时,也加大了升级传统产业的力度。以东莞为例,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高达61.2%,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提升,投资结构优化。据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调查,近一年提升品牌的企业比例从29%升到39%,并持续增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与投资服务业,实质上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林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