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蒋衡杰解读危机后中国服装发展趋势 需求导向下的产业变革

         核心提示:蒋衡杰同时表示,随着“促内需、保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服装制造业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的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未来,在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之下,产业变革的步伐将变得更加坚定。

       “与2008年同期相比,今年服装行业发展能力的绝大多数指标均有一定下降。但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同时,利润增速却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近日,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在这个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年代,服装行业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尽管如此,服装行业发展能力还是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
      
      蒋衡杰同时表示,随着“促内需、保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服装制造业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的两级分化,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不断强化。未来,在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之下,产业变革的步伐将变得更加坚定。
      
      现实:产业内部的两级分化

      蒋衡杰表示:产业两级分化的现象,在金融危机过后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加剧。

      “从外销市场上来看,有限的外销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这类企业不怕没有订单接,甚至议价能力有所提高。”蒋衡杰表示。
      蒋衡杰同时表示:以往向东南亚等成本比较低的地区转移的订单,目前正在向中国本地优势企业回流。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国外品牌最终发现,中国仍然是产业配套最完善、加工能力最完备的生产基地。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在现实面前印证了它的抗压作用。

      “至少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纺织服装的比较优势不会被比下去。”蒋衡杰表示。
      
      这个结论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相吻合。其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对中国注重的各项指标中,“高附加值生产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呈上升趋势。中国出口企业在这两项指标上的综合竞争能力在不断提高。

      在蒋衡杰给出的多个优势企业范本之中,江苏晨风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曾经有一段时间,晨风的部分国外客户为规避金融危机的风险,将订单转移到了更“便宜”的东南亚地区。结果,这些国外客户很快发现,晨风在制造与研发以及增值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此一来,晨风不仅巩固了客户基础,而且提高了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

      另外,优势企业赢得回暖先机,加快布局调整;而中小企业仍未彻底走出低谷。
      
      “很多中小企业处在‘熬’的阶段,它们的利润空间相当狭窄,或者只求保本维持生计。”蒋衡杰说,这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都是一些缺乏核心技术与通路的企业。尽管整个经济气候在转暖,但它们依然面临生存的挑战。从调研情况来看,江浙一带的外贸加工型企业“熬”下去的回旋余地似乎要更强一些,而广东地区的一些港资企业则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
      
      路径:产业转移的大势所趋

      除了行业内部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则是:在外力与内力的双重因素之下,中国服装产业转移的宏伟蓝图已经开局。
      
      蒋衡杰把以“产业转移”为基本特征的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定义为“第二次浪潮”。他表示,中国服装产业转移工作,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新产业转移”的所有动作都应该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框架中”进行。
      
      “如果说前一阶段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探索更多地属于自发、独立的企业行为,那么今天的产业转移更多地是在政府宏观战略布局下,由政府引导规划,企业积极参与的整体行为。”蒋衡杰同时透露,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积极调查研究,不久将出台有关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那么,在这场产业转移的框架中,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将获得怎样的新身份定位?这将是这场变革需要解答的关键命题。
      

[1] [2] 
  • 相关阅读
    1.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前7月纺织服装外贸详解出炉,“后疫情”时代几件大事须早作准备
      纺织服装行业遭遇“大撤退”:外贸企业创新自救
      国内纺织业“重回”中西部?为什么从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回来了?
      温州瓯海服装行业协会莅临杰克参观交流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