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三、昔日品牌哪去了

      在对无锡的出口大户采访中,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些出口大户都是历史悠久,曾经在国内市场也是风光无限,但是为什么后来却把这些都丢了呢?出口大户是怎么大起来的呢?这是无锡光明集团的银湖衬衫。赵启文说,这个牌子曾经很有名。“到现在有点年龄的人,就是比较老的同志,都知道银湖。”

      建国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当时买布需要凭“票”,每人按计划分得的布票数量有限。纺织行业处于供给不足的状况。这让银湖衬衫这样的品牌成了当时市场上的紧俏货。“那个时间,不是买方市场,是卖方市场。很多人是开着汽车,到光明来开后门的,帮帮忙,给我一点,少给我一点,我已经断货了,是这样一个程序。”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1983年12月1日,全国人民使用了30年的布票宣布取消。各种纺织品向市场敞开供应,国内市场需求的迅速爆发,让纺织行业壮大了起来。而光明集团更率先带着优秀国有纺织企业的荣誉,出国挣外汇去了。“当时咱们国家是鼓励出口创汇,非常鼓励出口创汇。换句话讲,你要有条件,很有这个实力的工厂,你才会走出去,才会去创汇。我们需要外汇啊。我们就是完全地还停留在,就是做外向经济,好像就光荣,有实力。”

      起初只是怀揣“为国创汇”的念头,出去闯闯的光明。一下子被外面的大市场吸引了。“我这个收汇快,结汇快啊,资金回笼得快啊。”“为什么呢?它为什么比内销的快呢?”“因为你比如说在当时,我们做外销经济,他要开信用证给我。你要一批货,要一万美金,你要把信用证先开过来,银行信用,不是商业信用。拿来以后,我才去准备面料,再去投入。我的货取了,我把什么运输发票啊,运输单啊,这个等等给了银行,银行就把钱给我了,是没风险的。我可以在那好多年当中,我们没发生一笔坏账。”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九十年代初,中国乡镇企业兴起,凭借服装产业上马快、投资小的优势,大量剩余劳动力注入进来。一夜间大批服装厂靠廉价、反应速度快,迅速抢占着国内市场。赵启文说:“内销市场呢,越来越不太好做了,越来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我的货送出去了,摆货上那去了。讲好比如三个月给我钱,他有时候四个月不给我钱,五个月收不回钱,到后来呢,是我卖了货给你钱,不卖货我就不给你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意识上有差距,我们就没像其他的一些品牌企业,做得那么好。我们就没有做广告,我们就是一味地去占领了国外的市场。”

      虽然放弃了国内市场,把品牌丢了。但凭借为那些国外著名品牌贴牌加工,光明还是壮大了起来。有数据显示,198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还不足100亿美元,1991年出口额就超过200亿美元了。到199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较1986年增长了2.17倍,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创汇产品。然而这种好日子没过多久,新问题出现了。随着服装出口越来越多,出口配额成为当时企业头上的紧箍咒。赵启文说:“这个工厂要开,做外销要解决配额问题,不解决配额不行,解决不了,内销你不能做,你没有资金,资金不足,那你这个工厂就有问题了,有危机了。”

      2005年1月1日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终止,可是,还没来得及享受自由贸易的喜悦,出口大户们就连连受到美国和欧盟反倾销的沉重打击。2005年4月4日,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棉制品、针织衬衫等纺织品,自动发起特保调查。4月6日,欧盟宣布对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实施特保措施。直到2008年,中国纺织服装一年内遭受的反倾销案件还有14起。

      金融危机前,赵启文打算买下一个国外的品牌,反手打回国内市场再振辉煌,然而这个愿望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搁浅了。他告诉我们,自己实在看不透形势,做内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做品牌、建店铺、找代理,这让他压力重重。

      有着多年企业调研经验的徐惠娟,对于无锡当地纺织出口大户们正在尝试的“出口转内销”,也很有感触。“可能国内目前来看,有不少企业反应,做内销的话,有可能这种三角债的问题会比较多,国内的信用体系我觉得可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如果有人说,这缕纱线你要想买,价格得他说了算,我想这桩生意在眼下订单宝贵的今天,多半会把客户气走了。可是我们在无锡采访的时候,遇到一位叫朱国民的人,他纺的纱线,价格非得由他定。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