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码头之困
记者见到无锡光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启文时,他刚刚从医院打点滴回来。最近一家和他合作多年的国际著名服装品牌,因为一些新的问题,在验厂之后向光明厂出示了黄牌。这意味着,光明厂将错过订单旺季,等待他们的是限期整改和再次验厂。这让一年多来因出口形势严峻而焦头烂额的赵启文感到雪上加霜。“我听说比较严格的时候,还需要有个反恐的标识?”“有有。”“那种是属于吗?”“这个不是。反恐标识是,主要是有探头,在生产车间,仓库里,还有在门口,它有探头,就是在装货的时候,那一定要经过安全检验的,不仅是质量检验。”
赵启文的光明厂,是一个拥有58年历史的老牌纺织企业,年出口额曾经高达20亿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光明厂生产的银湖衬衫是名牌产品,在国内十分走俏。后来随着转变经营方向,光明逐渐成了一家出口大户。
最近老赵常把“验厂”的事挂在嘴边。所谓验厂,说的是国外的客商在签订单前,对工厂的安全、环境、员工待遇等问题进行检查。近来伴随金融危机,老赵发现,国外客商的验厂要求越来越高。这让急着拿订单的中国服装厂很为难,因为高额的验厂费用加大了他们的生产成本。“这个实际上也是一种这个,变相的一种贸易壁垒。”“怎么讲呢?”“因为这个是西方国家对我们提出来的这个验厂,对一些这个所谓发展中的国家,或者是不太发达的国家。那西方国家实际上一些工厂它比我们的条件差远了,他怎么就没有去验厂呢?对吧?”
老赵说,2008年,是十年来纺织业首次出现利润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总额为1042亿元,增长率为负1.77%。这一年,光明厂的效益也下降了将近80%。原本属于骨干出口企业的光明集团,虽然还坚强存活,但一个合作多年的国际服装品牌倒闭赖帐,还是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大概那笔单子能有300万美金左右吧,就搭进去了。卖不出价钱来了。你原来一件衣服比如说5个美金,6个美金,现在你可能连两个美金都卖不出来,所以损失肯定大了。这一个风暴啊,简直不是风暴,就是海啸。”
在重重压力之下,赵启文不得不决定缩减生产规模,在厂区我们就看到这样一幕。“我们看到现在一路之隔,现在这边很红火的生产,这边好像已经没有人了,停掉了。我这个工厂呢,已经转让出去了。而这个厂房因为是我们的,要进行装修,派别的用场,这个工厂原来的经营情况不是很好。”
记者看到,在这个不足四十亩的厂区内,有不少建筑正在施工。一个过去的工厂大楼正在改装为商务酒店。在狭窄的楼宇之间,一个能存储更多积压货物的新仓库正在建设。原来光明集团总部的厂区地处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如今被金融危机折磨的“很差钱”的赵启文,不得不暂时出租一些房产来周转。“我这里的地价在,就是在金融风暴以前的时候,如果是拍卖的话,一亩地应该是在八百万到一千万。”
在无锡的走访中,不少出口企业也表达出类似的困难。建立于1919年的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是中国最优秀的纺织企业之一,75%的产品出口。然而,从去年开始,第一棉纺厂虽然没有裁员、停工,但企业的压力加大了不少。厂长周晔珺说:“最近我们接的这个澳洲的单子呢,就是从质量指标上面,某一些关键的质量指标,比以前要求更加严格了。我们原来一些指标,在我们以前的控制范围之内,是完全可以达到他的水平的。但现在客人呢,把这个标准缩减了一半。”
最近周晔珺时常接到类似的消息。客商除了压低价格,还会在一些技术指标、产品质量上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但是为了渡过难关,工厂只能勒紧腰带挤出微薄的利润。“往常可能我们,像整个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这个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如果说一些相对我们利润空间很小的,我们可以筛选,可以不做。但是我们觉得现在这个机会,给我们的这个选择机会很小,甚至可能没有机会给你选择。那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
对于素有中国“布码头”之称的无锡来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纺织服装企业的确经历着一次大考验。无锡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徐惠娟说:“应该这样讲,金融危机以来这个纺织服装业也是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出口,那么从去年的11月份开始,我们的纺织服装出口先是增幅不断地下降,然后是出现了负增长,那么今年一季度来看,我们1到3月份纺织服装出口是8.6亿美元。那么比去年同期同比下降了17.9%。”
赵启文、周晔珺,两个人都在苦熬。让人想不通的是,他们也算资产过亿的大企业,可是面对这场金融暴风,为什么那么缺少抵抗力呢?
这是我们在无锡采访时拿回的一件衬衫,在美国,它可以卖到20美元,而它的出厂价是3.5美元,生产厂每件的利润是10美分。10美分,稍有风吹草动,客户压价,这点钱就要赔进去了。那么这种利润率过低的现实到底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