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外贸冠军的内销窘境
王耀,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他说去年以来找上门来要求他们帮助做内销的外贸企业特别多。他接完电话告诉记者:“现在都是这种事,这个是江苏的。”记者问:“一个做,要做?”王耀回答:“一个区域在南京。”记者:“这样区域就说很多好几家企业了?”王耀说:“一个区域,这个区域都是加工企业嘛,他就是说想了解做内贸怎么做嘛。”
王耀说,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是简单的一对一订单销售模式,大多会有非常可靠的还款保证,而在国内市场就复杂得多。面对内销外销完全不同的两种交易规则,许多出品转内销的企业是一头雾水。王耀说:“我们的零售商,大型零售商目前多数都是引厂进店或联营方式,这种联营方式也是风险由品牌商或者供应企业自己承担,零售商不承担。往往就是除了价格以外,还有市场,还有售后服务,还有消费者,还有定价等等。甚至包括促销广告,所以应该说做内贸市场往往要比纯做外贸要复杂得多得多。”
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电子消费市场,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电脑,手机,音箱,各种电子产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多媒体音箱市场可谓一片繁荣。有调查显示,中国数千家工厂和几百个品牌生产了全球80%以上的音箱。王耀说,像恒科这样做电子的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难过的坎儿不少。王耀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电子产品和食品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前十个可以占到一半以上的市场,甚至更高。那么这个我们就说这种电子产品跟这种食品市场是非常难做的,因为它有大的企业已经都事先把这个市场占住了。”
少到十几块钱,多到几百块钱,电子城里,各种档次各种来路的产品混杂在一起,让消费者感叹这里的水深时,也让许多正规的厂家感到头疼。张志明告诉记者:“做内销市场确实带来一些很大的困扰。它那个销售的渠道不一样,你比如说我们销售国外的渠道,应该说他每一个这个商场分的很清楚,你比如说这个大的超市,百盛,包括沃尔马,他们每一个超市,每一个层次分得很清楚,但是我们国内就不一样。国内电脑城啊,他高端的也做,低端的也做这个门槛的准入还是比较乱的。
张志明说,在一些电脑城,经常能看到模仿恒科诺轩品牌的音箱在销售,仿制品的外观和他的产品几乎一模一样,而且价格还便宜。在采访中张志明告诉记者:“现在问题确实是很头疼的事情,一个好的产品,我今天投放市场,可能不到一个月马上就模仿出来了。”
国内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准入低,成千上万的厂商如挤公车一般进进出出。水货、假货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难以保证,一些小厂,山寨品牌为了追求低价以寻求卖点,不惜愉工减料压缩成本。而众多正规厂商不仅没有形成合力反击,也常常被卷进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张志明表示:“虽然这个东西很简单,而且附加值又很低,但是我们不管从每个线也好,每个塑料的盒子也好,我们的成本可能会比一般小作坊的工厂成本要偏高。”记者:“对,因为我看这个也就50块钱,100块钱。”张总:“对,因为你像这个塑料盒,塑料盒我们必须要达到多少厚度。但是有些可能你这个塑料盒薄了,看其外观造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它的音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市场缺乏规范,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机会就不是平等的。在不少三四级城市,山寨产品甚至成为了市场主力,把名牌产品置于了尴尬境地。张志明说:“国内的消费者他看到这个东西,跟这个东西差不多的,但是价格很便宜。因为我们十几年以来,我们都是按照国际最先进的标准、要求做我们的产品。这是一个摇摆器,以前我们这个线可能放在书包里老是折,我们维持每一根线都要达到3000次的摇摆姿态。你看我们这个拔插机,我们那个插口要经过6000次的实验,插头来回拔插,然后达到我们这个标准。”记者:“用这么多的实验设备?”张志明回答:“有这么多的实验才能保证我们产品的质量。”
张志明说,与那些家庭小作坊式的小厂为了模仿去挨个打官司显然是不现实的,可要是为了拼价格去降低成本降低品质,他又过不了自已这一关。张志明说“现在我们跟国际大的公司这些品牌在合作,你说让我再做一些烂的产品为了打开销路,打开市场,然后降低了我们这个企业的品质,说实话等于就是倒退了,那企业应该说是不可取的。”
面对复杂的内贸环境,张志明有时也显得进退两难。毕竟自已在外销市场上还没受到大的影响。而专家也指出,出口企业转内销除了要有充足的营销资金,还要做三到五年的长远打算,并要针对国内市场的情况确立不同的营销战略。
王耀表示:“在某一个小家电的产品当中,找到一个市场的空间,这空间当中原有大的品牌并没有介入,这时候你可能获得成功。”
而张志明也告诉记者,他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眼下他正在对国内市场进行更详细的调研,并开始寻求差异化发现新的商机。在车间里张志明告诉记者:“比如说我们这个产品从前做礼品,特别是我们去年这个春节的时候,我们政府也对我们比较支持,搞一些礼品。礼品这种方式采购,政府采购,我想感觉蛮好。”
张志明说:“每年,像中国银行,中国移动等公司都会有积分回馈礼品的活动,而这些时尚而又小巧的便携式音箱非常适合走礼品路线。他们也准备参与对礼品供应商的公开招标采购。”对此,张志明坦言他并没有多大的把握,因为,国内市场上的屡屡碰壁让他明白,出口企业转内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采访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集中在张志明心中的两种情绪,那就是自信和困惑,国际市场上,他可能是信心满满的大学生,但面对几乎一片空白的内销资源,他又更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小学生。当金融海啸来袭之际,面对订单减少、贸易保护的重重障碍,出口企业试图将国内市场当做他们的一个避风港,但他们发现国内市场同样也是布满了坎坷。那么内外交困的出口企业究竟应该怎样突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