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撑”出一片天
东石的许多企业面临着压港的难题,但在有的企业,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富隆(福建)洋伞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笔告诉我们,如今,镇上其他老板都正在为库存发愁,他的仓库中却只有四个货柜的货,而这批货第二天一早就要发到巴西。在这份发货单上我们看到,一个货柜的货竟然有39个品种之多,有的货号只有两箱,看起来跟零售商没什么区别。“蓝色两箱,黑色两箱,在以前来看是不是不太可能,说两箱,两箱我根本不给你做?”“以前不会接单,碰到这个都不想接啊。如果是说这么少量多样以前都不想,以前就是来谈一个货号一个柜子,一下就是十来个柜子怎么样怎么样来做,现在不行,现在做高级的就是得转换,转换是这样做。”
以前是一个款式和颜色一生产就是十几天,装几十个货柜,现在,一天里面可能要生产好几个订单,几种款式的产品,工人们生产起来很辛苦,管理上也麻烦很多,但正是这种变化使他的产品没有库存也没有压港。“不过这样就是不会造成大量堵塞,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失,如果有问题,这一款卖完了又换,其实是在变化,变来变去,变幻无穷的时候。变人家找到新鲜感就买,现在就是说在这个变化上面还是要多下一点功夫。”
这样看来,少量多样的策略关键是要让产品的净利润上升,来弥补由此带来的成本上涨,而这就要求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为此王文笔光去年一年就申报了100多项设计专利。“现在你越新的东西,越好卖,越那个。还有就是在中国,中国结里面打一个蝴蝶结也是证明一个就是中国的文化。”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渐渐发现,事实上,不光是王文笔,东石镇还有一些出口企业在想办法缓解危机。在福建集成伞业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与其他工厂不一样的生产景象。工人们需要换鞋才能进入厂房,工作时佩戴帽子,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副总经理康树清介绍,对工人的这些特殊要求都是为了生产一种特殊的环保伞。“伞面这些,这个是无毒,燃烧的时候无毒,可以降解。就是符合这些环保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长期以来就以生产环保伞在当地自成一派,眼前这些生产线,就是这家企业投资1.5亿元刚刚建成的,年产能可达到9000万支。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环保伞价格相对低廉,产品的款式也颇为新颖,现在这家企业的订单很多,工厂还要加班加点生产。眼下,企业又新投入100万元研发可降解的伞架,一旦成功后,他们生产的雨伞会成为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公司董事陈德铭说:“现在我们环保产品对日本市场我们有占到50%的市场,日本的人是比较讲究环保的,再来就是说欧美市场现在也开始采取对化工产品的一个环保标准,那我们就是说从2009年就是说针对欧美市场这方面的环保的标准来,按照他的标准来开发欧美市场,来达到他的环保标准。”
深受压港之苦的王清鸿也在为积压的伞寻找销路,他最近替美国一家经销商生产了“壳”牌广告伞,可是客户一直不提货,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清鸿把这些伞推销给国内的加油站,没想到这批货全部销售一空,王清鸿于是想把市场转移到广告伞这块蛋糕。“他们这个比较大的集团用户,他们一下就是几十万只。几十万只就等于我们做十几个货柜,国外货柜的单量。但是集团用户相对来说他的利润空间要比我们接国外的这个代工的订单要高。”“要高出多少?”“在利润空间能多出一倍。”
如今,鸿盛的国内业务的比重已经由原来的10%增加到现在的30%多,这让王清鸿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他希望能再找出一些办法,早日战胜危机。
在过去20年间,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和各种政策优势,吸引了很多企业来华投资,中国制造逐渐享誉全球。但是随着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来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影响,高外贸依存度的出口企业遇到了空前压力,东石的制伞企业甚至开始面临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的威胁。
但是,我们在走访中也看到,东石的出口企业面对压力还没有轻言放弃,王清鸿拒绝了到印度合作办厂的邀请,王文笔在困境中仍然做到了零库存,这些坚持的态度都让人们有所感触。
一年中有晴天也有雨天,但总会雨过天晴,我们也由衷地希望王清鸿和东石制伞业的出口大户们能在风雨来袭之时,为自己准备好挡风的伞,撑起来一个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