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国经济受了内伤?
回顾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曹新署名文章: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这是研究机构和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这是因为,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从国家调控政策方面来看,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也会增加。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受五年一次的政府换届影响,2008年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可能会对投资的增长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仍有大量投资的要求。因此,2008年上半年投资增长反弹的可能性较大。
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央行已明确规定,2008年各商业银行放贷增速不得超过15%,违规放贷将课以定向央票、差额准备金率或罚款等惩罚性措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将显现,预计2008年下半年投资需求会有所降温,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
对外贸易方面,2008年预计出口增速继续回落。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同时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升、通胀率上升导致的实际汇率升值对贸易出口也可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008年消费需求仍将持续旺盛。国家还将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资流通网络、现代粮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邮政普遍服务机制,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推行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拓宽服务消费,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通信、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热点消费,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
尽管2008年节能减排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中央明确提出2008年必须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必继续得到改善。
总的来说,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下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学家王小广接受采访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分析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增幅下滑的拐点,2009年是中国经济危机集中显现、经济形势最困难的一年,到2010年,中国经济有可能真正见底并开始回升。以下理由将支持王小广的上述看法:
一是过剩产能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消化。2009年一季度,国内工业增加值增幅继续回落,但3月后有所反弹,发电量的增长也如此。房市、车市基本趋于稳定,与政府政策相关的行业出现高速增长,国有及控股企业投资大幅提高,一季度增幅为37.7%。但是与政策不相关或关联度小的行业基本处于调整、甚至加速调整的状态。3月份后国内工业增加值增幅反弹的基本动力,是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强力推动,而非来自市场。2009年中国经济还处于一个调整期。现在看来调整的幅度还可以,但调整的时间不够。一些产业的库存仍未消化完,而整体的工业品产能过剩(尤其是生产资料领域)仍然过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消化。
二是从中长期周期看,这次调整将会持续较长时间,不会短期见底。今年是建国60年,也是改革开放新30年的开始年。中国有一个30年必巨变的长周期,目前正处于30年长周期的拐点之上,最后形成一个“先下后上”的战略拐点。建国以来,我国存在一个10年左右的中周期,基本是逢8或逢9的年份必调,逢2或逢3的年份必上,从未出现过例外。还有一个3年-5年的短周期。这次经济调整处于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交汇点的拐点上,因此,调整仍将继续一段时间,不会短期见底。中国经济走势今明两年将呈现“W”型走势,GDP一季度看起来差不多见底,二季度继续上升,三季度可能超过8%,四季度又将会下降。真正走出这个调整周期应该在2010年,那个时候不需要政策刺激GDP就可以增长9%,到2012年或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再次出现过热。
三是重要的市场需求没有见底,困难重重,主要是出口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口需求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今年全面萎缩。另外,房地产市场调整才刚开始,调整的幅度和时间均不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
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使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回落到8月份上涨1.0%。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3.8个百分点,年内有望继续小幅走低,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3%,物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
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8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920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上升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左右。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和粮食出口受到政策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从工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1月~8月,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6.5%、8.3%、10.1%、13.3%和7.4%,增幅同比下降9.8个、9.4个、10.8个、11个和7.6个百分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0.2%提高到31.6%;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同比增幅由上年的5.2%提高到50.3%。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2008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上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