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述评
一、国内外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脉络
国外的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经历了从实证揭示到不稳定性原因分析,再到考察如何维持战略联盟稳定性这三个阶段,体现了从不稳定性研究逐步向稳定性研究的过渡路径。
第一阶段截止于20世纪90年代初,属于战略联盟研究的初始阶段,以调查分析的方式对联盟不稳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实证研究,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联盟不稳定性的统计揭示,缺乏针对联盟不稳定性或稳定性的深入分析。
Beamish(1985)和Kogut(1988)等开始注意到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Porter(1990)在其价值链理论中指出联盟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到1993年,Bleek和Ernst对全球战略联盟进行了跟踪调查。帕卡和艾利欧(1994)针对资本公司、公司发展主管和投资银行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他们针对这些公司的并购失败率与联盟失败率进行比较,并购失败率为50%。
第二阶段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之间,主要从交易费用论、博弈论和资源困境论的视角对联盟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其代表人物主要Hennart(1988)、Parkhe(1993)以及Madhok和Tallman(1998)。此阶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解释不稳定性成因的层面上,因而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较为系统的联盟稳定性研究成果和框架。
第三阶段开始于1997年,Inkpen和Beamish对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做出了精确的界定,并从理论上定义联盟的稳定性。联盟稳定性问题真正开始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是在1998年,Spekman、Isabella和Macavoy对战略联盟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联盟稳定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由Zeng和Chen(2003)基于社会困境理论构建的较为完善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强调了信任等社会因素对战略联盟保持稳定有重要作用。
国内对战略联盟的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国内学者才开始对战略联盟稳定性进行研究,对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只是西方关于联盟稳定性研究的概念引介,更多的只是作为联盟研究中的些许理论延伸,既缺乏对联盟的稳定性进行系统的、深刻的研究,也没有对中国企业的联盟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战略联盟企业间关系的稳定性
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松散的组织,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战略联盟企业关系不稳定的原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从博弈论的角度、从资源依赖和谈判能力角度、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从战略行为理论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吴海滨、李垣、谢恩,2004;汪锋,2005;梁家强万迪■,2008)。交易成本理论是最早用来解释联盟不稳定的理论之一,Hennart(1991)率先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Gulati(1995) 认为联盟双方都假定是既得利益追逐者的前提下,在联盟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当联盟的交易成本上升到足以抵消联盟可能带来的收益的情况下,联盟的不稳定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事前和事后的隐匿信息和行为都会导致联盟成员难以互相信任。交易费用理论能够有效地揭示联盟内部的合作与冲突、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由此而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以及专用性资产对于交易费用的重要意义,因而有利于理解战略联盟的合作本质(Hennart,1991;Madhok和Tallman, 1998)。
2.影响联盟企业关系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的研究。
1999年,Yan和Zeng发表了一篇关于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研究的经典综述,在前人的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的基础上对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从内在合作冲突、文化差异、控制权结构、成员特性和外在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并指出了未来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如必须重新界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定义;中性化、动态过程性和多维度的不稳定性分析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Das和Teng(2001)结合战略联盟的竞争和合作特性,深入分析了联盟过程管理中的关系风险和执行风险、企业联盟决策中的三个两难抉择(合作与竞争、长期与短期、柔性与刚性)以及信任及控制与联盟稳定性的维持等问题,并且基于资源基础论提出了第一个结合考虑环境变迁风险和内部合作风险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框架。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