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一只鞋子的“非遗”商品梦

      杨兆华有一双精美且不忍下脚的鞋子。

      这双鞋,由甘肃民间艺人手工刺绣而成,鞋面上盘着一对灵动的龙凤。这双鞋,在英国的网络上售价300美金。

      而这并不是热销的唯一产品。一对中国手工刺绣的杯垫,同样在讲究茶文化的英国供不应求。这款售价高达100美金,被当作艺术品的商品,最初的创意正取材于西北民间鞋样。

      “想想看我们西北省份的人均产值,再看看这样一款产品的终端售价,怎么不让人心动?”杨兆华说,“何况,在英国,我们制作的刺绣产品是被当作艺术品来对待的。”

      从今年年初,贸促会家纺分会副会长杨兆华就开始琢磨,怎么能把纺织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8月25日,在他的努力下,南京云锦、兰印花布土家织锦、苗族蜡染、鲁绣、藏毯、苏绣等纺织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齐亮相中国国际家纺展。但在他看来,这只是“非遗”商品化的第一步。

      根据纺织工业协会权威数据,今年上半年,家纺行业出口;较上年同期增幅回落了近30个百分点。

      而同样,行业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三分之二的企业销售收入下降0.3%,利润总额下降114.56%,这部分企业平均利润率为-0.14%。

      为何在这个节点上引入“非遗”商品化的探讨?

      “纺织业遇到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出口下降的问题,我们已经到了结构必须调整的时候了。”杨兆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除了渠道改革,我们必须努力提炼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升设计,朝着高端产品线努力。”

      另一个出路

      南通的吴鑫洗拥有一家年产值3亿多、年利税不到1000万的家纺企业。和当地其他家纺企业类似,出口贸易占到每年收入的90%以上。

      几年前,有德国的商家找上门来,希望能从他这里进口传统的土布。很多南通人家里,世代都能做手工的土布。在老陈的印象里,这些“体现劳动人民本色”的土布好像艺术价值并不算大。但是,这种纯手工的天然织物很得欧洲人青睐。

      南通是我国家纺重镇,大大小小的工厂竞争激烈,行业格局基本固定。想要突破发展瓶颈,对企业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土布的畅销让老陈燃起了希望。

      很快,他发现,德国的进口商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吴鑫洗工厂里的成品土布到了德国进口商手中,通过400度高温的先进后道工序处理,手感会变得更加柔软,但土布原有的韧性却仍然可以保持不变。经过加工后的土布,在欧洲市场上作为高档面料,售价整整高出了3倍。

      虽然工艺的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但高售价对急于突破发展瓶颈的老吴来说,极具吸引力。他特意成立了民俗老土布手工艺品创作中心,希望开发终端产品,但收效不大。

      小件工艺品销量始终不大,土布制成的唐装销量却怎么也上不去。目前,土布销量占到老陈公司年收入的20%。但是,除了出口土布之外,如何完成商品化过程,这是最让老陈困惑的事情。

      实际上,传统纺织工艺商品化的难题不独老陈一个人遇到。

      同样来自南通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吴元新也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手工蓝印花布就开始出口日韩,销量最好的时候,每天出货甚至可达几千米。然而2000年以后,外销反而渐渐停顿下来,这些蓝印花布慢慢转为内销,但市场始终不大。按照吴元新的看法,没有很好的商品形式,可能也是销路渐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1] [2] 
  • 相关阅读
    1. 晋江见闻录:一双鞋子的自动化历程
      关于鞋子小常识,你知道几个?
      如何去除鞋子里的臭味 小窍门教你避免尴尬
      央视曝光:家长注意了 这些童鞋重金属含量超标
      千奇百怪的鞋子你喜欢哪款?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