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裁缝:以前没人买衫着
■布阿姨的裁缝店。
布阿姨(20岁不到开始学车衣服,已年近五十,如今依然在海珠区前进路旁经营着自己的小裁缝店,裁缝是她一辈子的职业)
易小华
■讲述人:
采写:
今年50岁的布阿姨是一名老广州,同时是一名老裁缝。 不知道是否与姓“布”有关系,她一辈子注定与布结缘。
20岁不到,从农村下乡回来的布阿姨就到了服装厂“落车位”,“我一开始学车衣纯粹是为了生计,并不是感兴趣,只是认为学一门手艺可以旁身。”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好转,人们生活条件有所提高,吃穿基本不成问题了,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布阿姨的朋友有的当了个体户,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当酒楼服务员去了,但布阿姨依然选择继续当裁缝。“从不懂到懂,从改裤脚什么的到自己裁衣服,做着做着就喜欢上了。”于是从服装厂出来之后,布阿姨在自家附近开了第一家裁缝店,专门做来料加工,度身定做的生意。
谈起80年代服装这一行,布阿姨是眼前一亮,仿佛有说不尽的话。“那段时期,裁缝的生意最好做,钱也赚得多。那时候是一批一批的人来找我做衣服,做套装裙,做西装,做连衣裙,什么也有,总之就是忙不过来。当时人们虽然工资不高,大概一个月就一百二左右,但是就很舍得拿来做衣服,也很喜欢给自己、给家人做套新衣服。那时候来料加工做一条裤子是十五块,一整套衣服也就二十来块,不过西装比较贵,尤其是精做西装,一套要一百六。但还是会有一些有钱人来做。”如今专门到裁缝店度身定做衣服的人是少之又少了,随便在街上走走,就能买到一大堆既便宜又合心身新衣,但以前恰好相反,在街上买衣服的人是很少见的,“以前没人买衣服的,有也是极少数。很多都是自己买布自己做,或者让裁缝做。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台缝纫机,很多女的都会自己车衣服。那时候如果你到裁缝店让人帮你改裤脚,换裤链,根本没人理你,人家嫌钱少都不做你生意,忙着做套装赚大钱呢。”
如今各家各户那一台台缝纫机是消失不见了,即便有,也是用一块白布盖着,表面铺着厚厚的一层尘。裁缝店的生意是越来越不景气了,服装店倒是越开越多,本地的外来的,让人眼花缭乱。布阿姨说现在的人都不定做衣服了,只是来改改裤脚,换换拉链而已。但她依然坚守在那小小的裁缝店里,她说当裁缝当了30多年了,想一辈子当下去,就算是给街坊们提供方便,做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