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乡下缝纫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里卖了一头猪,妻子想用它买一台缝纫机,可母亲不同意,提出买一个小平车。因为我在城里上班,妻子在乡下劳作太辛苦了,干什么都用肩挑。最后,一家人在“给家里买缝纫机”还是“给妻子买小平车”上发生了争执。我一咬牙:给妻子买台缝纫机吧,有了机器,一样可以减轻妻子的劳作负担,小平车的事放一放吧。
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我和孩子们的衣物都是妻子一针一线踏出来的。妻子心灵手巧、持家有道。我记得大儿子读小学那一年,那时的商品都很紧俏,商店里不多的几个书包早就卖断了。不懂事的大儿子哭闹不休,在眼泪中沉沉入睡了。第二天清晨,他的枕边躺着一只草绿色的书包,是妻子用我的一件旧军衣连夜改制的,还特意把一颗“五角星”缝在了书包正面。大儿子见到后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了学校。
二儿子小时候也特别顽皮,记得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裤子膝盖处弄出了一个大洞。他哭哭啼啼地往家跑,躲在院门口不敢进屋,要知道这条裤子可是他的新年礼物呀。
妻子看见了,什么也没说,从箱子里翻出一件有小熊图案的旧衣服,小心翼翼地把小熊剪下来,然后就坐到缝纫机前,把小熊缝在了摔破的裤洞上。一眨眼工夫,一条缝有小熊图案的新裤子就穿在了他身上,比原来的还好看!
现在,什么样的漂亮衣服街上都有卖的,但妻子仍然时不时用这台老机子做一些简单的缝纫活,我也时不时地给它添添油,维修一下零部件。
这台老缝纫机记录着的是艰难岁月中妻子用心为我们编织的美丽时光,它提醒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端详着这个旧缝纫机,我感慨万千。几十年间,缝纫机从居家必备的位置上渐渐走了下来,它们的“变脸”成了时代变迁最真实细微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