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服装文化发展历史60年变化的回顾
山西省服装鞋帽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明清时代,在山西的很多村镇即有裁缝铺、成衣店。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有些裁缝铺、成衣局开始使用手摇缝纫机。到1924年,全省靴鞋业达136家,从业人员1087人,年产靴鞋37万双。
新中国建立后,服装鞋帽业得以恢复和发展,1965年以后,我省逐渐建成专业的服装鞋帽厂。1979年以前,我省服装企业主要是商业来料加工,只收取加工费。1979年以后,企业可以自产自销,有了自主权和灵活性。到1985年底,全省集体所有制服装鞋帽工业企业有194个,职工20371人,产值18908万元,利税1420万元。
据调查,1980年城镇居民每人平均购买成衣1.5件,1985与198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较高级服装分别是:毛皮大衣31.9件、44件;呢子大衣109.7件141件;毛料制服204.2件、281.6件。
截至2005年初,我省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及零售就业人员达到3.58万余人,销售额达到约32.96亿元,零售额约20.95亿元。
服饰:个性斑斓秀衣装
60年,一个甲子,岁月在人们身边无声穿过,不留痕迹,却又无处不在。稍不留神,世界就变了模样,而人们也换了心情,变了衣装。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品味一下山西老百姓“衣”装的渐变,听老百姓讲讲他们的穿衣故事……
时装渐欲迷人眼
上世纪50年代:有穿的就不错了
2009年:从美国买回大品牌
讲述者:张老太和小张(阳泉市)
这两天,小张心里总惦记着自己的一个“秘密”。原来,小张在淘宝网上通过海外代购订购了一条连衣裙,十多天了,她一直在等自己的快递。“我在网上订了一件‘维多利亚的秘密’的连衣裙,贝克汉姆的老婆做过品牌代言,很漂亮啊,800多块钱,卖家先在美国订货,然后再发给我。其实,也不是追求什么名牌,但是花钱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觉得很开心。”小张笑嘻嘻地说道,“我的衣服两个衣柜都装不下,冬天羽绒服、羊绒大衣、花棉袄,光毛衣就有七八件,还有休闲装、运动服、小西装,各种样式的裙子、裤子,有些衣服我还来不及穿就过季了。”
“什么衣服不能在商店里面买啊?那街面上不都是商店么?费那事干嘛!”张老太觉得孙女虽然穿的花枝招展,很漂亮,但是“事”多,不懂得好日子来之不易。“上世纪六几年,我们肚子都吃不饱,有穿的就不错了。那时候都是自己做衣服,补丁摞补丁,有点布都给老人和娃娃做衣服了,娃娃们都没有袜子穿,大冬天冻得脚都裂了。到了夏天,男女都穿件大棉布衫就下地干活了。”这时,小张插嘴说:“奶奶,现在穿衣风格又回归了,流行穿纯棉的衣服了,舒服。”
上世纪70年代:总共三五家店
2009年:逛街逛到腿软
讲述者:老马夫妇(太原市)
老马身高脚大,除了警服和单位发的皮鞋之外,不太容易买到合适的鞋子,“上世纪七几年吧,太原市卖衣服的大商店,也就是五一大楼、省二轻这几家,老马45码的脚,一般买不到合适的鞋,而且五一大楼有的鞋子,其他商店价钱、样式肯定都是一样的。每次老马去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出差,我一定嘱咐他买一双鞋备着穿。”老马爱人如是说。
“我年轻的时候,太原市总共就三五家大商店。现在可好了,我爱人见了商店就进,试了这个试那个,买一件衣服就要货比好几家。以前逛逛柳巷、海子边,要不就去天龙大厦,现在南城有和信摩尔、燕莎,百盛,新开的王府井,柳巷里面有华宇、贵都、天美名店、铜锣湾,广场东边还有服装城,光一个服装城就够转一天的了。”老马说道。
上世纪90年代:穿衣服不讲究
2009年:到县里、市里、省会买衣服
讲述者:小林妈(临猗县)
“以前村里人不讲究吃穿,什么苦没吃过,儿子们上初中之前都是我给做衣服呢。前几年我的衣服都是在赶集的时候买的,反正觉得便宜好看就行了,也就是瞎穿穿,啥料子的从来不管。”小林妈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上班,一个在太原打工,逢年过节,回家不是给母亲带回吃穿,就是开车拉上家人到县里买衣服。“现在除了小娃的尿布、衣服,新媳妇的铺盖,很少在家里做针线活了。你看,我箱子里面什么衣服都有,给我买的唐装,还有这绣花的棉袄,这么鲜艳的颜色,我这岁数可穿不出去,不过这是孩子们孝顺我的一片心啊!”小林妈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好日子慢慢过吧。”
走过60年,幸福的生活各有不同,穿衣的故事各自精彩。2009年,走出家门,满眼都是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色彩和款式;走近橱窗,模特摆着张扬个性、“舍我其谁”的姿态;走入人群,几乎找不到“撞衫”的女人,无论男女老少,不仅是衣服,包括身上的背包、饰品、腕表、鞋子乃至眼镜,雷同的都寥寥,每个人都带着与众不同的美,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富足和快乐,更是个性要求得到极大满足,表达自我心情的一种审美释放。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