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六十年服装消费之变

      核心提示:服装是一种记忆,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它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印记,而服装恰恰是各个时代印记中最令人记忆、触摸与回味的部分。每个时代人们的着装方式、消费观念都引起了服装消费渠道的深切变革。

      20世纪50年代:衣着讲究朴素与实用 只有布店和裁缝店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了。那时我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实足年龄尚不满二十四岁。看着满街红旗,听着那令人振奋的腰鼓声,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剪着短发、戴着蓝布帽、穿着蓝布列宁装的女干部啊!我渴望自己也能那样地穿着,渴望着走到社会上去,渴望着工作。

      ——摘自苏秀著《我的配音生涯》
      
      关键点1、“劳动最光荣”成了新时代的口号  新中国成立初期,军管会干部所穿的灰色中山装、解放装及劳动工装成为当时的时尚。解放装是以中山装为基本形式改制的,其基本特点是上衣下裤,上衣小翻领,对襟前胸对排扣,前襟、下端左右各一兜,腰部有明显的收缩,穿时在腰间还系一布制腰带,裤为西裤。这一款服饰在当时不自觉的成为了人们的统一着装。劳动工装是以蓝布背带工裤加白衬衣,既朴素又实用,过去衣着高贵者趾高气扬地出现在公共场所,如今却是衣着朴素的劳动者更自在。

      2、主要消费场所是布店和裁缝店 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的大街小巷中,只有布店和裁缝店,有的布店里虽然也供应丝绸等高档面料,但等到面料上落了厚厚的灰尘,也很少有人来问。谁要做衣服了,就先买好老粗布,再找到裁缝店,量身定做。那时候,买布需要布票,家里的布票要留到春节的时候,才舍得用来做新衣服、新被子。每人每年也只能做一件新衣服。能到国营商场的服装柜台买衣服成为很多人羡慕的事情。在农村,购物范围基本锁定在一村一个的供销社。一有稀缺物品到货,门前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3、列宁装与布拉吉流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服装很单调。受前苏联的影响,列宁装(由于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常穿此款式的服装,故得名)在女性中曾一度盛行,女干部着列宁装的甚多。女青年中最时髦的打扮是蓝色或灰色的背带工装裤与白衬衫。“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列宁装在年轻的新中国流行,除了表明当时中国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还因为它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此外,它附加的腰带的紧束功能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除列宁装外,当时很受女孩子们欢迎的还有“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当时的学校完全按苏联模式管理,一年为学生定制两套校服。夏天的校服最初是黑色连衣裙,裙子上部类似背心,通常在里面搭配白衬衣。后来又发过一种花裙子,翻领,泡泡短袖。到了冬天,女学生就统一穿呢子上衣,外面再套一件大衣,也完全是苏联风格。

      这一时期,人们还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设计出“人民装”。由于当时干部爱穿中山装和列宁装,所以人民装也叫“干部服”。大家都以可以穿这种服装为时尚,被称为“老三套”的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装占据着服装界的主流。 

      这期间,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一些文艺工作者、外交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夫人出国时,盛行穿旗袍。

      消费观念:20世纪50年代,人们奉行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理念,当时的衣料以棉布为主,凭布票购买,毛呢等被视为奢侈品。

      1949年,居民衣着消费家庭人均支出仅6.5元。为了节约,服装选择结实布料和耐用颜色,父母给孩子添衣不顾全身和美观,而是实用,尤其在三年困难时期,衣服色彩均以蓝、灰、黑为主,季节不分,男女衣着无不同样式,因而流行时尚速度缓慢,但这并不妨碍美的天性,诸如以旧改新、腰部收缩、补得好(缝补衣服,手工最巧的是最美的人,衣服补得最好的是最美的服装)等等审美元素被爱美的人精细地利用着,以简朴实用干净为美;国产布制的解放装、列宁装、工装,虽色彩单调,款式也大同小异中规中距,并且注入了军事化、革命化、标准化的政治元素,但它却赋予了时尚最真实的元素,反映了建国初期纯朴人民共同建设新中国的崇高风采和有意无意的强调自己在新制度中立场倾向。

      60年代、70年代:结实耐穿的衣服最好 裁缝铺和国营商场并存

      华凌把目光落在她斜对面——那个正在看毛主席语录的人,也穿着一件草绿军便服,洗得褪了色,很干净,胸前佩戴着一枚毛主席像章。(1968年,21岁的华凌从山西回北京的火车上遇到了孙明亮。)——摘自王春元著《灵魂21克》

      关键点:1、纺织品供不应求

      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的自然灾害遗留的烂摊子使人们的穿着更是受到格外限制。棉花欠收,纺织品供不应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往结实耐穿。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因此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同时,中苏关系的恶化,列宁装也退出服装舞台。

           2、“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

      文革时期,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而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装。这样的装束实际就是老解放区干部的打扮:洗得发白的灰色四兜棉布中山装。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紧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有的人穿着西服,外面仍罩着一件干部服。

      3、成衣店、百货大楼内渐有成衣出售 “文革”期间布票仍在使用,有的城市出现了成衣店的雏形,有一些百货大楼也开始卖成衣,但品种很少。十年之中,人们的衣着款式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1966年,随着十年文革的深入展开,中国服装在这10年里非但没有长足的发展,反而大有断送服饰传承、丧失服饰开拓的趋势。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而且这时期的服饰呈现出明显的非性别化及非年龄化的特点。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消费观念:如果说建国初期整齐统一的服饰美着装形象是人爱美之心无意识的外在美表现,那么“文革”中整齐统一的着装就是有意识的了。在文革中整齐统一的着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那时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春夏秋冬,都只能穿老三套——毛服、青年装和军便装。尤其是草绿色的军装,平凡的草绿赋予了最具革命意味的元素,被扭曲成革命的标志,一时间铺天盖地,像龙卷风席卷全国。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来潮流变化 专业市场现出雏形
      
      所有在那个年代追求在穿戴上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可能都被扣过“奇装异服”这样一顶帽子。批评的对象一般是喇叭裤、尖领衬衫等等,与这个词汇意义和功能都相当接近的还有“崇洋媚外”、“思想腐朽”等等。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多在如今看来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却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时尚。

      整个80年代是我国服装起步之时,当时消费者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吃饱穿暖的物质基础上,缺乏品牌意识,服装行业处在供小于求阶段;另一方面,各厂家几乎没有直接竞争,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路。

      关键点:1、 外来文化和时尚的涌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人们开始追求潮流,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1] [2] [3] [4] [5] 
  • 相关阅读
    1.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前7月纺织服装外贸详解出炉,“后疫情”时代几件大事须早作准备
      纺织服装行业遭遇“大撤退”:外贸企业创新自救
      国内纺织业“重回”中西部?为什么从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回来了?
      温州瓯海服装行业协会莅临杰克参观交流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