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迎来“链时代” 如何管理供应链?
美特斯邦威也是供应链“快速反应”的创新先锋。自去年成功上市之后,美特斯邦威将募集资金的15%~20%左右都投入到了信息化系统建设,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据介绍,此前,美特斯·邦威一张订单的处理周期需要10天,现在只需要2天~3天。
“在围绕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更注重供应链的效率与协同运作,中国纺织服装终会实现从‘依托’中国制造到‘拜托’中国制造的转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
“根据下游客户拿到订单,或者通过专业市场进行批发的传统交易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今,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对接与协同将变得更加重要。”在7月28日于广东虎门举办的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做如上表述。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中国服装品牌个体到个体的竞争,已经让位于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围绕产品生产、设计、研发、销售、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渠道建设等要素在内的“系统竞争”,伴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分解与协同,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集体竞争达到了一个更高段位。
如果用极度简练的词语来加以概括,“链时代”的这场系统竞争,考验的就是在云集高手的内外销市场,中国服装品牌“选择”与“被选择”的智慧与技能。“选择”意味着将最优质的战略协作伙伴纳入到自己的品牌运营体系,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双异常犀利的慧眼;而“被选择”,则意味着我们能够以无法替代的优势,加入到优势品牌的联合舰队之中,这需要我们拥有核心的技术与把控能力。不管是“选择”,还是“被选择”,中国服装品牌应当懂得:游戏规则首先由消费者发起,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各就各位”与“众志一心”的专业主义与职业操守。在本次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论坛之上,我们收获了许多有关供应链管理的优秀样本。它们中有李宁、以纯、美特斯邦威,也有全球知名零售商迪卡侬、沃尔玛。
我们试图寻找它们成功的共通之处,我们发现,秘密恰恰在于——它们清醒于自己的角色,同时又适度地超越了自己的角色,它们无一例外地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将“质量”视为基本底线,讲究“主动管理”,擅长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快速沟通,与供应链伙伴“充分协同”,这令它们在层出不穷的需求面前,练就了异常敏捷的身手,寻找到了最可靠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