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手艺无人继承愁坏八旬翁
83岁高龄的李军手中的百年祖传手艺濒临失传,他的儿女中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家业
1939年,老成都上升街“达三江”布鞋店门口车水马龙,时年13岁的李军被祖母领进李家祖传的布鞋店里,“你要好好学这门手艺,以后一辈子都有吃有穿。”从此,李军成为一名布鞋匠。昨日,已是83岁高龄的李军,为祖传手艺面临失传犯愁。
传承家业13岁入行成鞋匠
近日天气微寒,中午时分,光线透过窗户照亮李军家略显拥挤的房间,只见书桌上、床边墙柜上、地上、角落里……到处都堆满了布鞋。“我们家4代都是做布鞋的,老字号‘三江’布鞋就是由我们家创始的‘达三江’布鞋而来。”提到布鞋,老人捋了捋齐肩的银发,讲起了尘封已久的往事。
老人说,清末时期,他的祖爷爷在西玉龙街口的上升街开了“达三江”布鞋店。店招寓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旧时候,普通老百姓几乎人人都穿布鞋。因为选料好,做工精细,穿起来轻便舒适,一双鞋可以穿3年之久。在当时,“达三江”的招牌可说是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爱穿。从清末到民国初年,鞋店生意一直很红火,30多个做鞋师傅天天从早忙到晚。每天店门一开,市民就偕家带眷前来买鞋、订做鞋,60多平米的店里常常人满为患。李军13岁那年成为鞋店的学徒,李家的第四代传人,正式开始随父学艺。不过鞋店后来慢慢败落,做鞋的师傅们各自奔散,只留下李军一人。再后来,李军将鞋店盘给一个浙江商人,新老板把“达三江”的“达”字取掉,变成“三江”布鞋。直到今天,成都街头还可见“三江”布鞋的铺面。
重拾旧业爱穿布鞋的只认他
盘掉铺面后,李军离开成都投身革命,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战斗中光荣负伤。解放后,他拿着退职工资,带着小女儿走街串巷为人免费补鞋、修鞋。1972年的一天,一位同志找到李军家中。“李师傅,我是北京尚小云戏团的演员,此行是专程来请您给我们做朝靴的。”此时,李军感叹万分,他终于可以重拾做鞋的老本行了。后来,陆续又有陕西凤翔剧团等各地戏团来找他做鞋,一些老顾客也找上门来。就这样,直到今天,李大爷家中还时常有慕名前来买鞋的人。“我的顾客有老人、年轻人,还有沿海一带的生意人。甚至还有人在出国前专程来这里买鞋。”老人说,这些人买布鞋只认他,说到底就是因为他手艺好、选料真,做出来的布鞋穿起来舒服。
打布壳、切底,再到打线,这才只完成了底子的制作;接着还得划帮子、敷糨子、上机打鞋口、纳鞋帮……历经10多道工序,花上一天时间后,老人才能做完一双鞋。出自李大爷手中的布鞋,不论男式女式,缎面还是呢料,每双布鞋的鞋底都有32层,层层都由纸浆粘好。有一种“朝圆”样式的布鞋,还是按照清朝的做法制成,底子上线的方法与普通布鞋相反。“这种布鞋好看又经穿,就是把鞋帮穿烂了线都不会掉,又轻巧又舒适。”每当他摩挲着做好的布鞋时,脸上总有一种满足的微笑。
延续手艺他想找个关门弟子
从13岁学艺至今,“老布鞋”历经70年岁月洗礼,经久不衰。可是,老人家毕竟年纪大了,自从去年生病以来,他已经很久没摸过针线了。几十年来,他带过的弟子无数,有专程上门拜师学艺的,也有人引荐来当学徒的,但几乎都只学了点皮毛。他的儿女虽然都懂些做鞋的手艺,但却没有一人愿意接下这个家业。
学做鞋要学到哪种程度才能算出师?李大爷说,那得要每个顾客穿上你的鞋,都跷起脚来连赞“要得,舒服”才行。“每个人的脚不一样,有人脚背高,有人脚背低,有人的脚前面宽……学做鞋的人要静得下心来。”而要学到这种程度,得到李大爷的真传,至少也得3年时间。李大爷说,如今他有时间教学徒,也有心收学徒,希望收个能吃苦、不图钱,能为穿布鞋的人着想的徒弟。“我们做鞋的人,看到穿鞋的人高兴,我们也就高兴了。”对李大爷来说,做好鞋能带给他无数的快乐。如今,百年的祖传手艺濒临失传,老人虽然嘴上没说,可眼神里却流露出无限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