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纺织服装业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详细看

      我们相信

      中国是最大的品牌

      中国原创品牌的崛起与国家复兴紧密相联

      “一年改变不如想象,五年改变难以想象,十年改变不敢想象”。在过去的60年中,世事变迁幅度之大让人恍若隔世。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丰富多彩的内容压缩在短暂的60个春秋之中,令人目不暇接。正是在这种超常规的发展中,中国纺织服装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这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毫无疑问,中国纺织服装业今天的辉煌无不来自于新中国60年的发展。

      已故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说过:“我们活在什么世界,便穿成什么样子”。可以说,新中国60年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纺织品服装的变迁。

      让我们穿越60年的时光,去重温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光荣与梦想。

      两个30年

      1949年~1978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1979年至今,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着战后经济恢复。纺织工业也不例外。1949年,我国人均棉布产量只有7尺,尚不够做一套成人服装或一床棉被。

      【历史记忆】建国之初,中央派陈云同志亲自到上海抓"两白一黑".所谓"两白"中的"一白"就是指纱布。当时,毛主席关心,周总理亲自抓棉花工作,主持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

      新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建设,就是在这样一种内在基础薄弱、外有西方国家封锁的艰难情况下展开的。

      在“一五”期间,除了向苏联学习一些建厂经验外,大规模发展和生产基地建设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去完成的。

      我国先后建立了一大批纺织工业基地,如郑州、西安、咸阳、湖北、上海、天津、青岛、上海、北京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解决了人民衣着消费的基本生活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对民族资本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新的企业,我国纺织机械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在"一五"期间,新中国纺织机械工业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从以修配为主到以制造为主的转变。

      【历史记忆】在此期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的工厂,上海第一、第二机械厂,青岛第一机械厂和天津第一机械厂,改为国营企业,还接收了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厂、分厂和远东针布厂,改为公私合营企业,同时陆续建设了经纬纺织机械厂、郑州纺织机械厂和沈阳纺织机械厂等一批大型的新企业,壮大了中国纺织机械的制造力量。

      1957年,我国逐渐恢复安东化纤厂(后为丹东化纤厂)和安乐人造丝厂(后为上海化纤四厂)。国家又成套引进粘胶长丝技术建设保定化纤厂,引进尼龙长丝技术建设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拉开了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序幕。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人造纤维工业体系。国家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化纤、新乡化纤等一批粘胶企业。

      【历史记忆】1963年,我国引进日本万吨级规模维尼纶技术和设备,建立北京维尼纶厂。之后10多年,全国范围内“翻版”建设了9家万吨级维尼纶厂。

      20世纪70年代,我国先后建成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川维四家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我国化纤工业初具规模。

      20世纪80年代,国家成套引进大规模、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重点建设仪征化纤、上海金山二期工程。

      至七五末,我国已能生产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产能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

      我国纺织工业在第一个30年进程中的主要成就,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纺织工业持续高速发展。

      1995年,我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

      1983年,随着布票的取消,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衣着消费开始从数量的满足进入对品质、品种、审美要求的新阶段。

      【历史记忆】1978年到1984年,正值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的阶段。纺织工业开始实施“转轨变型”。

      1979年~1981年,纺织工业生产大幅提高,生产平均年递增速度达到18%以上。1982年,全国棉布产量达到153亿米。

      由于纺织产量的迅速增长,改变了市场的供应形势。1983年12月,国家决定停止实行了29年的棉布限量供应办法,实行敞开供应。

      这标志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转折,也是历史性的里程碑。

        1992年纺织企业淘汰100万棉纺锭,以后又实施国家贷款压锭改造专项压缩500万锭。

      由于纺织低层次的重复建设,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到1996年,国有纺织企业亏损亿元,纺织行业成为全国工业中最困难的行业。

      1997年,中央确定把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1998年,突破口工作首战告捷,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512万锭。

      到1999年,国有纺织企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纺织行业逐步走出困境,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吹响了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的号角。

      三大机遇

      全球化深入发展,加快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化进程。

      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加快了我国纺织工业以采用高新技术为主要标志、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业升级进程。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提供最重要的内需支撑体系和内生动力。

      在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正面临三大历史机遇: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1] [2] 
  • 相关阅读
    1. 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习惯
      阮积祥:疫情催生对工业缝纫机的需求 机会大于威胁
      全自动充绒机工作故障怎么办 教你如何自我排查 不影响工作时间
      富山的“一针一线”都成为数据
      印度新冠确诊超600万,大量纺织订单转到中国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