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中生存的裁缝一条街
天气微凉,一大早,杨祖贵就搬出了他的缝纫机,昨天接了一个单,要赶做十几套礼服。剪裁,打线,绞边,一块块仿丝缎布在他满是老茧疙瘩的手里翻转一阵后,很快就变成了一套套端庄大方的礼仪服。
杨祖贵是林家巷裁缝之一,在其裁缝机前有个标牌“特一号”。据这条街的师傅们讲,这儿的每一位师傅都有排号,从1号到40号不等,杨祖贵是林家巷出现的第一个裁缝,因此,他的排号与众不同,在序号前加了个“特”字。
曾经辉煌
今年55岁的杨祖贵12岁就进了宜宾城区东街国营被服厂学缝纫。“开始是从烫熨,打线学起,后来师傅看我手脚灵活,就交给一些活给我做,多练几次,我就上路了。”杨祖贵说。
3年后,杨祖贵离开了东街国营被服厂,进了街道裁缝企业。“当时是计件算工资,我每月能挣40多元,和老师傅们差不多。”杨祖贵说。
到1974年,杨祖贵开始单干,一个人在林家巷(现卖烧烤地段)摆起了裁缝摊,成为了林家巷裁缝一条街的创始人。“我用的那台缝纫机是向百货公司租的,租金2毛钱一个小时,自从场面铺起后,陆续有裁缝也来摆摊,开始只有两 三个,后来 发展到七八个,直至今天整条街都是裁缝。”杨祖贵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宜宾各区县被服厂陆续解体,林家巷曾作为各单位员工再就业的安置点,从那以后,林家巷裁缝一条街逐渐形成。“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们兴做衣服穿,那时的缝纫很吃香,这条街的裁缝师傅有100多个,把整条街挤得满当当的,经常造成交通堵塞。”杨祖贵回忆起裁缝一条街当年的“盛况”,脸上现出骄傲。
另辟天地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各类服装厂如雨后春笋冒出来,漂亮时尚的服装渐成新宠,价格便宜且款式也多,买衣服的顾客多了,打衣服的顾客少了,林家巷裁缝一条街开始走向低谷,不少裁缝只好另谋生计,杨祖贵也 在这个时候回家休息了。
裁缝,这个辉煌多年的行业看似只能黯然退场了,然而自从买衣服穿的人多了后,改制衣服的顾客也增多了,同时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广告服、礼仪服、表演服的需求也在增大,由此又给缝纫市场开辟了另一番天地,一些老师傅眼见缝纫市场的春天来了,便返回一条街重操旧业,而新人也迅速加入,林家巷缝纫一条街渐“起死回生”。
时间到了2004年,为保证林家巷的道路畅通,翠屏区政府要求裁缝市场从林家巷的主要通道搬进现在的小巷子,要求集中统一管理,并给每一个裁缝摊位排号,从1号到40号不等。杨祖贵见缝纫一条街生意火爆,也回去重操旧业,由于摊位序号已编制完毕,大家出于对这位“创始人”的尊重,送给他一个特别的称号:特一号。
市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