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升级5动向
- 随着商业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专业市场这个商业地产中较为庞大的门类也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各个省会城市或者交通枢纽型城市,几乎都涉足到开发服装和百货批发市场的行列中来,竞争也开始加剧,批发集散功能逐步减弱,区域性市场逐步形成,而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和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市场,也开始从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功能更加完善和具有差异化特点的角度,进行改变。
正是这些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批发市场分布格局和龙头地位同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例如汉正街被郑州抢去中原批发流通的头筹;哈尔滨红博通过集团化统一经营和更为贴近商贸服务的经纪人经营理念,从沈阳五爱市场分出了一杯羹,并独树一帜;广州的十三行因定位的时尚和紧贴流行前沿,增强了经营个性;北京百荣世贸商城以批零兼营的经营模式,兼顾华北市场批发、展贸和兼顾不放弃北京巨大零售消费潜力,创出了自身经营立命之本。
温州桥头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没落,给了近邻义乌崛起的机遇,福田市场(后更名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商贸城)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规范和扶持,以及坚决走国际化外向型出口商贸的道路,最终成为中国批发市场中首屈一指的国际化批发市场,并创造了义乌小商品指数,其波动影响着整个全球的轻工业品市场走势。
海宁皮革城依靠专一的皮革制品的专注经营,并首创批发市场与旅游观光、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兴旺了市场,而杭州四季青和常熟的服装批发市场,也以规模化扩张,奠定了自己在国内服装市场难以撼动的地位。
跑快一步领先服务升级
对于低技术水平者去经营,最后一定是创新,提升自己的的经营能力。专业市场由提供商铺向服务功能转向,比如联想,由IT产品设备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为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
门槛低的行业很容易复制,因为营运模式太简单,抗风险能力差、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服务,形成了客户忠诚度低的现象,如果不提供引导,不能提升自身素质,就会形成动荡。
专业批发市场由低层次、简单的产品供应升级到具备服务功能是必经之路。义乌国际商贸城在这方面做的不错,当地政府和市场管理者提升了自身的职能,集中式管理,增加了规模效益,提供了物流、信息化支持,帮助商户们一起提升,商家的利润增加了,忠诚度也随之提高了。
假如我们和熊赛跑,看似笨拙迟缓的熊其实每小时的奔跑速度为60公里,比人跑得快,而且遇到水会游泳,遇到树会攀爬,事实上人无法赛过熊,逃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装死,另一种则是跑过比自己慢的人,让熊吃掉竞争者。早一步提升自己,就能生存下来,所以不要光看外部市场的竞争,修炼自己的内功亦很重要。
批零结合才能做大做强
一定要研究市场规律,目前批发市场存在两种业态:第一种是产业基地型,一般是前店后厂,比如深圳、东莞、义乌这些产业基地,温州有800多家大大小小的鞋厂,如此多的工厂可以支撑整个市场,完全可以单一做专业批发,客户很稳定。
目前一些有实力的品牌离开批发市场,在各地设立直营公司和直营店,这就是“渠道竞争”。批发市场也是一种渠道,而服装品牌另辟蹊径,存在三个因素:第一是批发市场内产品鱼目混珠,不愿意与中低端的品牌为伍;第二是硬件设施不够档次;第三是市场人员管理水平低,软环境差。其实对于品牌来说,自营的投入和风险都很大,离开批发市场实属“逼上梁山”。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让品牌“回归”。像韩国东大门市场、意大利米兰的市场,这些市场都是走批零结合的路线,有很多设计师品牌在市场内设立商铺,对外批发、零售。由于设计师品牌的兴起,市场本身成为了流行的风向标,比如韩国东大门市场,有很多年轻人身着前卫时尚的服装,展示自己的个性,吸引着追逐时尚潮流的大批消费者、专业买手、设计师、商人来到这里。东大门的软硬件设施不亚于商场,整体的装饰装修很有个性。批发市场若想让服装品牌回心转意,必须要在营销渠道上靠近品牌的终端消费者才是终极之道。
产业基地型的市场可以向高端发展,提升研发、综合服务的功能;商业辐射型市场则可以成为“中国式大超市”,批零结合,批发少了,但零售可以支持,每个商铺都是一个营业点。
另一种就是商品辐射型。北京、上海、天津、沈阳这些大城市虽然没有产业基地的支撑,但由于地理位置好、人流多,配套设施成熟,形成了商业中心。市场内的商户都是经销商、代理商,商者以利为先,一定会多方式、多渠道地经营,只有批零结合才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