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从服装看中国纺织60年的辉煌发展历程

          东部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可尝试以专业市场为依托、走产业集群化的道路。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是近30年来纺织工业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但由于多为出口外向型企业,以加工外来订单为主,因此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意识和集群意识。可以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部实现区域分工合作,带动集群整体增长;专业市场之间又可构成网络交流,以点带面,形成大的产业区。

        陕西方言“吃饭穿衣亮家当”,意思是从吃饭穿衣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底厚实。一个人的衣服反映他的经济与生活水平;现代社会中“穿衣”则与纺织工业有着莫大的关系。

        作为基础工业部门,新中国纺织工业在60年间的成就令人瞩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前30年,中国建成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后30年,发展成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据统计,1949年全国人均棉布只有7尺,农村居民只有0.5尺。到了1982年,人均已经达到30尺。2007年,我国居民人均纤维消费已经达到14公斤。

        从旧中国衣衫褴褛的普通民众,到今天琳琅满目的品牌时装,中国纺织工业不仅跟上了60年间迅速膨胀的人口步伐,而且在快速积累工业资本、出口创汇、创造就业等方面为共和国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初期:纺织工业的恢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纺织工业面临极大困境。一方面,经过八年抗战中日本的洗劫,后有恶性通货膨胀、经济崩溃等局面,纺织工业受到极大影响,工厂生产萎缩,企业普遍资金短绌、开工不足。1949年中国棉布总产量仅占1936年水平的62.2%。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新生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国内棉花又因连年战乱产量不足,原料严重缺乏。迅速恢复纺织工业生产,保证军民消费需要、平稳物价,成为建国初期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建国之初,政府以基本保留原有生产指挥与经营管理结构的方式,顺利完成对国民政府遗留的官僚资本纺织企业的接管,使得这批纺织工厂迅速恢复生产。上海的纺织工厂在接管3天内即有60%的设备开工。对于为数众多、产值占整个纺织工业67%的民族资本企业,政府先是紧急调运棉花,帮助他们维持生产,接着通过收购产品、给予银行贷款、统一调度原料、委托代纺代织等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到1950年9月,全国纺织工业生产大体恢复正常。

        针对原料不足问题,一方面政府成立花纱布公司,开展棉花采购,并负责进口外棉,统一棉花供应。同时,扩大棉田种植面积,将棉田面积由1949年的4155万亩扩大到1950年的5679万亩,并适当提高棉粮比价,以求自力更生解决原料问题。

        青岛国棉六厂青年纺织女工郝建秀,成为“增产节约”运动中的突出人物。她自行摸索出“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创造了7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0.25%的新纪录,为当时全国棉纺织工业平均皮辊花率的1/6。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纺织企业内推广,到1952年,部属企业每件纱平均用棉量即降到200公斤以内,比1949年降低10公斤左右。

        针对旧中国纺织企业与原料、市场严重脱节的问题,纺织工业部于1950年开始在武汉、郑州、咸阳、邯郸、乌鲁木齐等内地城市设立规模较大的新型棉纺厂。这些新建工程也为后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准备。

        1952年,纺织工业生产全面恢复,棉纱产量达到362万件,棉布产量达到38亿米,均比1949年增长1倍以上,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全国范围内纺织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得到一定缓解。

        “布拉吉”的短暂春天

        随着纺织工业的恢复,居民在“穿衣”上的消费也宽裕不少。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