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尴尬之下进退两难
新政谈锋
中国的企业,如果没有出口退税,在目前情况下恐怕不行。但从长期来看,要增强中国企业真正的竞争力,要改变靠出口退税这种具有很大争议的办法。专家认为,企业的补贴方式必须转型、内移。根据各个产业的禀赋不同,制定不同的出口战略。
■背景
商品出口退税密度明显提高
《经济参考报》10月29日登载《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课题组的文章称,在宏观经济指标中,相对于其他构成指标的良性增长,出口依然处于深度衰退的状态。前三季度,出口8466亿美元,下降21.3%。为恢复出口,我国执行了1994年外贸体制改革以来最大规模的援助方案,仅以出口退税为例,至第三季度止,我国约执行出口退税5000多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商品享受出口退税的密度明显提高。
大量出口退税为资本密集型企业所享有,从而导致劳动者的报酬相对下降。由于劳动者报酬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劳动者收入增长的乏力维护了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价格,从而保证了绝大多数必需品的价格稳定。考虑到我国CPI中必需品占有大部分权重,劳动者报酬的降低削弱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对于劳动者自身而言,面对收入下降和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双重挤压,其“悲惨系数”并不比完全通货膨胀条件下更小。
■话题
出口退税政策效果十分有限
我国从2008年下半年起,多次密集上调出口退税率。据初步统计,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涉及的商品税号超过8000个(次)。在我国总计1.3万多个税号的出口商品中,已有1971个税号商品实现了出口全额退税,占到了总数的15%。我国综合退税率已上升至13.5%,距“出口全额退税”仅一步之遥。
然而,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全球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出口退税政策来增强出口能力,恐怕难以根本扭转国内企业出口订单减少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时红秀表示,出口退税政策的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是效果十分有限。
■动向
片面提高出口退税乃补贴国外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连续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以稳定出口。今年出口退税方面的预算是6700亿元人民币,实际支出可能超过8000亿。怎么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是没道理的,哪个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应该高一点,哪个行业应该低一点,正确决定是很难做出的。但价格扭曲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出口退税也不一定对促进出口有多大效果,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做补贴了国外消费者,又容易激发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
据了解,现实中,出口退税率调高以后,外国采购商都将这种上调后产生的利润空间压榨掉,国内出口企业并没有获得多少实惠。我们的财政支出与其花在出口退税上,不如直接花在帮助企业转型以及由于转型而失去工作的农民工身上。
出口退税还有很大税改空间
“当前财税政策应该说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许善达指出,在税收政策方面,对制造业的出口退税鼓励了制造业企业的积极性。但是这些优惠并没有覆盖服务业的出口,所以在出口方面应该更加关注消费服务的环节。另外,产能输出退税,资金输出不退税,这也不利于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