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服装企业转型艰难转内销要过三道“槛”
尽管“保八”大势已定,但驱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出口短期内难以指望出现大的反弹,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也不是长久之计。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才是改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灵丹妙药”。
其实,除增加收入外,还有许多“神秘”的手段可以鼓励、引导人们多消费。通过提供更加价廉物美的商品、寻找服务业的空白点、用升级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需求等途径,都可以不断挖掘人们的消费潜能。为此,本报经济新闻版将推出“内需潜力在哪里”系列报道。
今年以来,随着外贸大集、尾货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出口转内销”服装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仅上半年,北京天兰天、天汇等8大尾货市场的销售额就突破20亿元。而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167.5亿美元,同比下降7%,出口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尽管国内外市场热冷差异明显,面对巨大的内需蛋糕,出口主导型服装企业却面临众多门槛,“转身”艰难。
门槛一:经营模式之变
“出口转内销”,出口型企业需要补的课很多,没有10年功夫难成功
很多人认为,出口转内销只需将原先出口的服装投放到国内市场即可。
实际上,这是误区。
出口企业被喻为“枣核型企业”,只要照着客户设计好的样式,照单生产,按时交货即可赚取制造利润,往往无需接触服装设计与市场开发这前后两个环节。而且,一般情况下,客户不允许外贸加工企业将服装直接投入国内市场。
做品牌内销的服装企业被称为“哑铃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贯穿产业链始末,对产业链两端的设计研发与销售推广依赖度最高,因此,与外贸加工是截然不同的经营模式。
“销售渠道和品牌的建设维护,是制约出口企业转型内销的瓶颈。”广东省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表示,“从面料研发、版型设计,到品牌推广、销售服务,涉及消费者、经销商、代理商众多环节,需要大量投入。目前国内多数出口型企业仅具备生产制造能力,要补的课很多。”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博士认为,出口企业转型之前,在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上也需要重新定位。“做外贸只要两个人做好两件事,即老板拉订单,车间主任管生产。做内贸需要一支人才队伍,适合国外消费者的服装未必适合国内,分析市场、设计式样、计算库存和资金流、建立销售渠道等都需要大量人员储备。”
目前,我国出口转内销做得比较成功的服装企业还不多,而且多数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
“外贸加工主要在工厂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方面下功夫,而品牌内销主要在设计、品牌形象、营销推广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力的整体升级与转型,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协会副会长、报喜鸟(002154,股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泽坦言,外贸企业要成功转型做内销,没有10年功夫很难成功,“即使下了10年功夫也可能颗粒无收。做外贸失败还有厂房设备,可内贸的钱很多投在营销与渠道上了,不成功就是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