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民企如何再生
随着一批国企的落户和民企的股份改造,5年后,台州国有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将从2%提高到30%左右
“宁可让厂关着,借高利贷,也不出让公司股份换资金。”台州的张德祥(化名)握紧拳头对本刊记者说。他指着一起吃饭的四五位私企老板嚷道,你们哪位能拱手让出自己打下的江山啊。
那几位老板附和声一片,点头表示赞同。
近段时间来,浙江台州市政府提倡企业通过股份出让,换取急需资金,形成民营企业转制,渡过经济危机。
“这是一场台州民企的再生运动,通过国资外资等的引入,能弥补台州民企资本的短板,也能改变台州经济的格局。”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描述这场改革。
他心目中的台州转型蓝图是:随着一批国企的落户和民企的股份改造,5年后,台州国有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将从2%提高到30%左右。
野蛮生长了20多年的台州民营企业,走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作为最早出现民营企业的地区之一,台州这一轮被评为“国进民退”的股份制再造,当可解读为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节点的标本。
草根企业新问题
张德祥今年50岁,他自嘲是“资深破烂王”。改革开放初期,20多岁的张德祥跟随叔叔到上海收购旧机床,拉回来拆掉后卖废铁,“什么都拆过”。
慢慢做大后,张德祥开始拼装翻新机床出售,渐成国内小有名气的机床配件生产厂家。与台州的许多企业家一样,他为人低调,熟人说,他身家早已过亿,却只开一辆中档轿车。
张德祥自称是台州经济的边缘人,恪守本分却生命力顽强。这些年来,他一直守着自己的本业,无论朋友怎么劝,都不愿意去做其他盈利更高的投资。2007年,他新建一万多平米的厂房,这也让他背上了数千万的银行债务。
同是企业家的李海涛,认为张德祥一直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据他介绍,张德祥视厂如命,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货款上收的速度明显放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张德祥就通过亲友借点资金来周转。
今年9月,国内一家知名的机床企业派财务人员和工程师到张德祥的企业来考察,希望与张德祥合作,帮助他进行设备改造和产业升级。张德祥却告诉对方:合作可以,占股不可能。
在仙居的一家农家饭店里,张德祥很惬意地躺在椅子上,享受着初秋的阳光,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慢慢地剥着一只橘子。在众人散去后,他对本刊记者说:“台州的企业都是四两拨千斤的,人家用很少的钱就拿走了我的企业,我怎能心甘,只要金融危机过去,等我把厂房赚回来,到时候日子就好过了。”
事实上,多年以来,张德祥的企业一直是在高负债中运作,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他向本刊记者算起一笔账:公司现在的总资产是1.2亿左右,清算掉货款和银行贷款后,负债8000万,净资产只有4000万。“如果人家给我3000万,就要把我这么大的公司全部盘走了。”
金融危机对台州制造业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张德祥认为,冲击远未到外界传言的工厂接连倒闭的地步。“订单利润低,那就少做点,遣散一半工人,老客户维护一下,新客户就不接了。”他说自己这个经验叫做“冬眠”。
新飞跃重组的样板
金融危机对台州最大的冲击是飞跃集团差点倒闭。
飞跃集团及其掌门人邱继宝一直是台州制造业闪亮的名片,经过多年的发展,“飞跃”已经形成了50大系列500多个品种,所产缝纫机远销海内外。2008年4月,飞跃因被债主上门追债而向政府求助。
飞跃的负债是18亿元,其中银行贷款9.6亿,邱继宝遭遇的挑战前所未有,甚至提出破产申请。飞跃倒下意味着一个行业的倒下。“在台州,至少有几十家中小企业给飞跃做配套,如果飞跃倒下,这些企业也会陷入困境。”一直关注飞跃重组的李海涛分析说。
据台州一位银行界人士介绍,飞跃集团等台州大型企业都是互相担保借款,如果飞跃集团破产,银行追债产生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这不是拯救一个企业,是在拯救一个行业,乃至台州经济。”张锐敏说。
2008年5月初,浙江省政府牵头,要求各银行停止对飞跃的抽贷和压贷。台州市政府决定由所属椒江区负责落实飞跃的救急资金8000万元。
2009年初,浙江台州7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了新飞跃,频临破产的飞跃得以重生。
新飞跃注册资本3.16亿元,由星星集团有限公司、飞跃集团有限公司、台州市椒江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捷股份(6.88,0.00,0.00%)等共同发起设立,其中星星集团持股比例为31.65%,飞跃集团持股比例为30.38%。
重组后的飞跃债务成本大大降低,但邱继宝却失去了对新飞跃的控制权。这位坚韧的企业家,从300元起家,发展到现在中国缝纫机的第一品牌,高速扩张时期的飞跃,用价格战几乎打垮国内所有的竞争对手,最后却陷入做大不能做强的境地。
“飞跃通过重组已经走出困境,这是对台州模式的创新。”张锐敏说,“飞跃要发展就必须重组,去掉高债务的负担,摆脱原先的家族企业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新飞跃的意义。”
这个意义也得到台州市主要领导的肯定。面对台州制造的困境,一场更大的变革正在悄悄酝酿。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