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撑起新兴市场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源地美国陷入了衰退之中,而美国的两个G3伙伴,欧洲和日本,也都遭遇了严重的困难。一时间,“中国支持论”开始流行。
包括欧美投资者在内的人士都希望,中国能够顶替美国来支持全球经济的复苏。
而在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历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黑暗的日子。未能像期望的那样,对整个地区起到支持作用。
但是,在进入2009年之后,随着中国进口的持续飙升,让国际市场都开始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有力支持。“至少从大宗商品市场来看,中国的支持作用是无法忽视的。”路易斯资本全球首席经济学家Edward Morse对本刊记者表示。
毫无疑问,中国在新兴市场中的经济影响力大幅提高。而且,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开始重新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近期已经将他对2009年的实际GDP增长率预期从8.1%上调至8.5%,将2010年的预期从10.0%上调至10.5%。事实上,绝大多数研究人士都在持续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比如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以及瑞银和美林等海外机构,也都开始上调中国的经济预测。中国经济形势的回暖,不仅让那些投资于中国的机构受益,更是整个新兴市场,甚至全球经济的福音。
新兴市场福音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已经扮演着最终需求地和加工厂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中国开始从国外进口数量不菲的农产品和能源;另一方面,由于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中国需要从商品出口国,比如巴西、澳大利亚和智利等国家进口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加工后销往欧美。
但是,自2008年第三季度起,雷曼兄弟的破产让欧美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去杠杆化痛苦,欧美居民开始大幅削减开支,中国商品的热情也在消退。
由于出口下滑,中国自然也就减少了对于其他国家的进口。2008年底,亚太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总额中,出口到中国的份额均有较大下降,其中中国台湾受到的冲击最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台湾向中国内地的出口从占出口总额27.9%(2008年上半年平均水平)下降到21.4%(2009年1月的水平)。
作为供应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如果中国能够在出口下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对新兴市场兄弟国家的高额采购,那么肯定是让整个新兴市场为之鼓舞的好消息。
而中国确实这么做了。
2009年8月份,尽管按美元计算的中国出口额和进口额依然处于同比负增长中,分别下降了23.1%和17.1%,但是中国的贸易结构却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尽管中国的出口依然相对低迷(最新数据至7月份),但进口数量正在快速复苏。孙明春表示,“如果不以价格计算,而以数量计算的话,早在6月份,中国实际进口的年同比增长率就已经转为正值(3.7%),随后的7月份也维持了2.1%的同比增长。而以美元计算的进口虽然表现出负增长,但主要是因为进口价格下跌的缘故,比如燃料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7月份进口价格出现年同比负增长(-17.6%)。”
孙明春进一步表示,他的研究团队预期中国的进口需求将会进一步适度增长。
那么,在出口环境并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如何能够具有强大的进口实力呢?
中国需求缘何产生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的进口复苏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必须要提到的就是中国政府,农历新年以来,在央行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财政部门也增加了预算。
由于财政需求强劲,中国的名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从2008年第四季度的年同比23.3%,提高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28.6%和第二季度的35.9%,几乎创下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绝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用于农村和内陆地区,因此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尤其是表现在对于铁矿石和铜铝锌铅等基础金属需求方面。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