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从吉尔达创业之路看温州鞋业的九大突变

    从吉尔达创业之路看温州鞋业的九大突变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CCTV-6播出了由温州人首部独立制作的电影《凤凰涅槃》,不仅第一次把温州人的创业故事搬上了银幕,也再现了温州鞋业历经挫折勇创名牌的经历,温州鞋就此再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眼球。据悉,电影《凤凰涅槃》的素材源于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的创业之路。按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徐永先生的话来讲:“吉尔达创业之路艰辛曲折、风云激荡,可以说是整个温州鞋业发展的缩影。”

        一、从摆摊做鞋向集成造鞋突变

        皮鞋是温州的传统产业,明朝成化年间,温州人开始做鞋,为皇家打造贡品。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产生了国营皮鞋厂,但都不成品牌。1958年,吉尔达的创始人余阿寿凭着执着、勤劳和熟练的手艺跨入了温州国营鞋厂——东方红鞋厂。12岁就开始学做鞋的余阿寿忘我地工作,拼命地敲打钉锤,但他挣得的微薄收入并没有填饱肚子,大锅饭制度慢慢吞噬了余阿寿的热情。文革期间,余先生为了一家人能吃上饭,每天在家里偷偷地做二三双鞋,又悄悄地拿出去卖,一天赚几块钱,但不多久就被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

        1973年,余阿寿为了生计在温州市区的百里坊租下10平方米的鞋摊,开始为市民“点菜做饭”式地做鞋,这鞋摊便是“吉尔达”的前身。由于余阿寿手艺好,讲信誉,老幼不欺,慢慢在街头上出了名,市民尊称他为“皮鞋寿”。他的鞋摊生意红火,每天都做不完。改革开放后政策稍有宽松,余阿寿便在温州西门租下40平方米的农民屋,开始招收徒弟,办起了个体家庭工厂,当时日产皮鞋二三十双,但没名分的产品进不了正规销售渠道,也没能登上大雅之堂。

        二、从作坊生产向企业化生产突变

        “只要有一把剪刀,一把锤子,一个煤球炉,就可以做皮鞋。”做皮鞋投入少收益快,一下让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鞋业空前活跃。仿佛一夜之间,许多皮鞋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温州的街头巷尾,作坊生产最主要的模式是订单加工,产品并没有名分,销售不能形成规模。1981年,余阿寿在温州率先自办起民营皮鞋厂,1982年,余阿寿挂上“社队企业”的招牌,创办了温州南塘皮鞋厂。后来,他又转到市区洪殿街道,办起了康达皮鞋厂,工人上百,日产皮鞋数百双。由于余阿寿手艺精湛,声名显赫,后相继创办了黎一等皮鞋厂。

        规模化的生产,不仅解决了一些市民就业的问题,也为国家创造了不菲的税收,同时也使生产的产品堂而皇之走向了市场、走向了商场。上个世纪80年代,余阿寿的名字像一面旗帜,闪耀着财富的光芒,激活了许多想致富温州人的创业热情,一些人开始学习余阿寿办厂生产皮鞋,不久,温州皮鞋迎来了第一个生产和销售的黄金期。

        三、从批发零售向专卖营销突变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鞋厂越来越多,温州鞋供大于求,不得不在外找市场。因此,温州销售大军开始遍布了全国各地。1984年,温州机械学校毕业的余进华进入了父亲创办的鞋企,融入温州走向全国的百万销售大军中。当时只有20多岁的余进华吃苦耐劳、善于思考,对市场发展异常敏感,他发现鞋的批发、零售营销手段虽然操作简单、省力,但最大的劣势是库存积压多、资金回收周期长、受制于人、没有主动权、利润小。于是,余进华从食品、药品等物品的专卖中得到启发,除了在一些地区设立批发点之外,又在武汉、金华、九江等地开设专柜,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父亲企业生产的鞋。随后,余进华又选址于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开设皮鞋专卖店,销售质优、高毛利的皮鞋,积累下了几百万元净资产。

        没有多久,吉尔达鞋的专卖店模式成为了温州鞋的销售常态,全国各地的温州鞋专卖店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专卖店销售模式一直被延用到了21世纪。

        四、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突变

        就在吉尔达大举“进攻”全国市场的时候,一些技术落后的鞋企开始急功近利,追求数量的突飞猛进。由此,大量劣质的温州“短命鞋”涌进了市场,在这些鞋子中,消费者把质量差的叫作“一日鞋”、“晨昏鞋”,质量稍好的则被称为“星期鞋”。一时间,“短命”的温州鞋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1987年,上海南京路百货商场打出“本店无温州鞋”的标语。同年8月8日,杭州下城区工商局工作人员在武林门广场点起大火,把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假冒伪劣鞋扔进熊熊大火中。随后“火烧连营”,全国几十个城市的商场也一起拒绝销售温州鞋,并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围剿”,各大城市的商场、鞋店为了安抚民心,甚至纷纷在店堂门口挂出牌子称“本店无温州货”。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