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择机召开 经济政策“积极”方向不变
知情人士透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择机召开,经济政策“积极”方向不变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1月底或12月初召开,将为2010年经济政策定调。
消息人士透露,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政策框架和主基调不会改变,但在明年的具体操作上,会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明年宏观调控用‘走钢丝’形容更为贴切。扩张性政策用力过猛,会引发投资过快和通货膨胀。政策过早退出,会引发经济第二次下滑。与往年不一样,明年的政策可能不会一成不变,会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和变化,政策着力点会有所变化。”这位消息人士说。
政策总框架不变
此前有媒体披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前至11月底召开,但这一日期并未确定。
“具体的日期并没有定,极有可能在12月初。给我的感受是,今年中央高度重视此次经济工作会议,各个部门派出了高级别的人员参加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前述消息人士说。
“这主要是因为明年的经济环境非常复杂,我们主要派出的是一位副部级领导参与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的起草和筹备工作。”这位消息人士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和官员正在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的有关内容进行研究和筹备。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按照惯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经济大政方针后,国家发改委、央行和财政部将分别召开工作会议,制订出具体的经济增长、就业、物价、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计划及财政赤字预算,最后报请2010年全国两会讨论审议通过。
“从‘十一’之后,各部门的人员开始集中封闭讨论了,目前正处在报告起草的最后阶段,如果没有大的意外的话,扩张性政策方向不会变。”一位专家说。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最重要的一次经济会议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1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与过去多次反复强调“经济回稳基础还不牢固”不同的是,国务院认为前三季度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
同时国务院强调——“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政策中首次出现“通胀预期”字眼。
这一微妙的变化引发外界的揣测:此举是否在为年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转变做准备?随后市场开始传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调明年经济基调为“保增长、防通胀”,宏观经济政策将从扩张转为中性。
前述专家直接否认了这种政策基调的变化——“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会保持连续性,主基调不会发生变化,仍然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政府会留有余地,不会轻易退出前期政策。政府没有必要过分乐观,他们会把形势预计得比外界更困难一些,政策储备更多一些,政策预案更多一些,以免明年国际环境不好,再次陷入被动。”前述专家说。
“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比较明确,扩张方向不会变化,但是明年的支出结构将会优化,对于民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会加大投入。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是两年的,明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出仍会按计划下发,否则这些项目就会成为半吊子工程,况且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我们的薄弱瓶颈部门。”前述专家说。
据统计,从去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年底,中央将新增投资1.18万亿元。截至记者发稿,已经下发四批中央资金,分别为1000亿元、1300亿元、700亿元和800亿元,预计第五批中央投资将接近2000亿元左右。
“第五批中央投资可能会在年内按进度下发,目前的财政赤字是安全的,我预测明年的赤字比例会在3%以内,赤字不会高于今年的9500亿元,并在结构上进一步优化。”财政部研究所贾康所长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延续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2010年的GDP增长目标仍然会定在8%左右,货币供应涨幅可能定在18%左右,物价涨幅定在3%、4%左右。
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定调明确相比,2010年货币政策的定调却是几经讨论,最后仍然定调为“适度宽松”,而非“中性”。
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刺激下,中国经济增速从第一季度的6.1%,到第三季度的8.9%,逐步回升的态势得以确立。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7%,投资拉动居功至伟,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负拉动3.6个百分点。随着美国经济的触底复苏,2010年外贸环境将企稳,4万亿元投资计划在2010年继续执行,专家们普遍对2010年经济增长比较确定。
但是,10 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42%,前10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92万亿元,同比多增5.26万亿元。
大量货币供应和信贷放出,加之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上涨预期,使得市场通胀预期加大,由此引发货币政策紧缩,2010年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
“确实如此,最近国务院提出要管理好通胀预期,目前有两派观点在交锋,第一种观点认为,通胀归根到底是货币现象,大量货币放出必然引发未来的通胀,应该提前加以调控;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只是物价上涨的必要条件,明年的物价会温和上涨,还不能说是通胀。”前述专家说。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