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鞋企保出口和促内需那个更重要?
中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在劳动力供给十分充沛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利益被转化为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投资不足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扭曲的金融结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中国式鞋类生产大国,也是鞋类出口大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广大鞋企已经意识到不应单纯依靠出口,还应该积极扩大内销......
事件:对华皮鞋反倾销税有望取消
在反倾销关税阴云下,中国输欧皮面鞋产量过去3年大降20%,不过,这一情况有望在近期扭转。当地时间19日上午,欧委会就是否对中国皮鞋继续延长15个月的反倾销税进行投票,参与讨论的27个成员国中,15个国家投出反对票。对此,商务部负责人昨日表示,将敦促欧委会向欧盟理事会提交终止反倾销措施的正确建议案。
2006年10月,欧委会开始执行对中国皮鞋开征16.5%的反倾销税。2008年10月,为期2年的反倾销措施到期后,欧盟委员会发起反倾销行政期满复审。据了解,此次表决只是欧委会对成员国意见的初步征询。欧委会将在今年12月举行的贸易部长会议上对这一议案做最终的裁决,明年1月份开始执行。
专家视点:保出口和促内需那个更重要?
鞋类反倾销,对中国鞋企影响很大,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以出口为主的鞋企。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外国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扩内需,保出口已经成为国内鞋企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教授认为,中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在劳动力供给十分充沛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利益被转化为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投资不足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扭曲的金融结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今年一至四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20.5%,而进口更下降28.7%,外贸盈余因此不降反升,也就是说,我们的净储蓄仍然在增加。相反,美国为应对危机正大规模举债,财长盖特纳访问中国的目的之一,就是说服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这表明,危机没有让中美经济脱钩;相反,中美经济的镜像关系进一步深。
这意味着,国际经济“失衡”的格局并没有随着危机的深入得到调整,中国仍在把靠出口挣得的“辛苦钱”换成美国的国债,而随着美国通胀和美元贬值压力的增加,我们的储蓄面临贬值的危险。
当下坊间的一致意见是,改变失衡格局的办法是减少出口,而减少出口的关键是增加内需;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还是民间的议论,甚或学者的建议,都是增加内需。但是,少有人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内需不足?
首先必须注意的是,内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投资。现在一提内需就提消费,而不讲投资,显然有失偏颇。在中国GDP构成中,消费占48%,投资占42%,剩余的10%是外贸盈余。不错,投资占的比例已经很高了,但是,外贸盈余的增长意味着,我们有大量的储蓄没有利用,也就是说,国内投资是不足的。
让我们看一下货物和资本的流动,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结论。我们的起点是国内消费相对于GDP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我们要大量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就是我们的净储蓄。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经济体系里,金融市场会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如购买国外的技术设备或培训服务,这样,外汇储备就不会增加,失衡自然被消解。
国内投资不足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对于那些由市场本身造成的因素,政府政策恐怕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比如,投资不足可能恰恰是因为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这样,绕一个圈子,我们又不得不回到消费不足上来。政府应该关注市场之外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制问题”。就体制而言,中国高度集中且效率低下的金融体系难逃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