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解析化纤纺织企业不愿转移西部的原因

        化纤产业一直是沿海城市的强项,在西部并未形成产业集群,而众所周知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价廉物美,而实现这一点就是依靠国内产业链集聚生产使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化纤企业一旦个体转移将面临原料和销售、运输成本等多重压力,致使中国化纤纺织企业不想转移、不愿转移。

        1、西部大开发发展情况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4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西部大开发于2000年开始启动,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增长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超过8.5%。国家投入巨资建设西部,至2004年,在西部新开工重点工程50项,投资7300多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用于西部达3600多亿元,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4000多亿元,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近百家在西部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加上国家在西部大量的基础建设,西部经济发展出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西部发展存在的问题

        2002和2003年外商在西部的投资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

        (1)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

        向西部转移的很多企业本身就是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转移的过程本身并没有实现技术升级或进行改造,带去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南方人物周刊》就曾有报道“近年来,黄河中上游的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等部分地区,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园区相继建立,林立的烟囱占据了原来的村庄,浓烟遮蔽了天空,污水流入黄河,废渣倒入草原。近20年来,黄河排污量增加了一倍,十几条重要支流成为“排污沟”,干流近40%的河段丧失水体功能。据了解,近年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相继在当地建立,所产生的“三废”污染正在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可见过去数年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向中西部转移已经对西部环境和经济民生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甚至部分地区的印染企业化工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以牺牲整个地区环境的方式换来产品的低成本,并对整个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2)西部缺乏能够吸引大量就业人口的支柱型产业

        西部地区面积占我国71.4%,人口达四亿,仅仅依靠基础建设、重工业、高技术产业是无法实现高速发展和全民富裕的,因此西部急需发展一个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且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拥有长线的产业链,其产业链从石油加工到贸易出口,仅化纤纺织业大的工艺就有十多道。纺织行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国直接从事纺织行业的就业人口大约在2000-300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包括包装、运输、贸易、手工业、花边产业等附属行业从业人员大约有2000-3000万人,纺织行业对我国GDP贡献率大于5万亿。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部要稳定、要发展、要突破,纺织行业将是最佳的选择,其行业特点将为中西部提供超过5000万个就业岗位。

        通过对在西部投资的纺织企业的研究,我们发现纺织行业在西部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天然纤维(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而我国的纺织纤维年产总量约为4000万吨,其中化纤产品超过60%,但其在西部的发展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天然纤维在西部尤其是新疆等地区拥有传统和地缘优势,已经形成产业链群体,而化纤产业一直是沿海城市的强项,在西部并未形成产业集群,而众所周知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价廉物美,而实现这一点就是依靠国内产业链集聚生产使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化纤企业一旦个体转移将面临原料和销售、运输成本等多重压力,致使中国化纤纺织企业不想转移、不愿转移。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