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市场乱象:批发要开后门之乱因
提前一个月左右入冬,当下羽绒服销售火热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可热销的同时,市场却有很多“乱象”:商家要进的货进不到,消费者要买的货买不到,老款、旧款、低档货趁机充斥市场。据了解,这个冬天提前变冷,未必会导致今年羽绒服总销量看涨;倒是从一些消费现象中看到的趋势,对商家把握羽绒服市场会有一些帮助……
A.乱象
有商家来不及“布置”,“地摊货”“补位”
由于突如其来的大冷天,一些商场、超市没能在第一时间抢到羽绒服销售的商机。就在本周,有的商场、超市还在忙着推掉曾经规划引进的一些“展销商品”,以便给羽绒服专区腾出位置。
而在市区中兴路小商品市场、府横街等小店里,低端的羽绒服则非常“及时”地大批跟进,最低的只要30~50元,几乎是达到了羽绒服生产成本的极限。尽管这些羽绒服在质量上存在隐患,但由于时机抓得到位,还是吸引了不少目标消费者。
当然今年的提前变冷,并没有打乱一些老牌商家的羽绒服销售计划。国商大厦分管羽绒服销售的楼经理说,羽绒服10月底11月初进场已成惯例,去年也是这样的。以往有一定的提前量,但今年一上来需求量就比较大,像国商大厦今年11月前三周销售额已经突破60万元,比去年同期翻倍了,但离去年300万元总销量还很远;只是卖出去的以08款为主――不是要买新款的人少,而是像“艾莱依”“波司登”这些名牌货不够多。
运动名牌都来分羹,批发要靠“抢”
实际上,楼经理“缺新款”的说法,在他办公的国商五层就得到很好的印证。据了解,专卖运动休闲服装的国商五层,今年推出的新款羽绒服前所未有地多:初步观察发现,五层边厅知名品牌几乎都把非常时尚、动感的羽绒服穿在门口的模特身上。而楼经理报给记者的羽绒服销量数字,只是羽绒服销售专区这一“大头”的。随着“大头”在整个商场中比重的下降,羽绒服销售的品牌化表现得更为明显。
为进一步证实这一情况,我们还找来了绍兴羽绒服的一个重要批发终端――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的有关人员。市民王小姐已经从事羽绒服批发多年,而从她上周刚刚从“四季青”反馈的信息看,批发羽绒服基本上要“抢”,“要关系好的,才肯批给你,尤其是比较走俏的新款。”王小姐说,在四季青精品女装市场中,现在一个仅出租4个月的小小店铺要价10万元左右,其实就是提供给品牌羽绒服专卖铺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