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鞋服企业扎堆上市存隐患
晋江企业家喜欢抱团的特点,早就体现在他们过去相互模仿营销手段、集体创牌的行动中,而现在,在企业上市的问题上,他们也有着同样的热情。但是,利郎上市后股价即跌破了发行价。由此可见,很多民营鞋企还不具备上市的基本条件,而是盲目跟风,存在很大的隐患。
晋江民营服企扎堆上市
一个多月前,利郎和同城的匹克先后登陆香港股市,加上此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喜德龙,福建晋江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已增至19家,这个数字在中国几千个县及县级市中排名第二。
在上市冲动的驱使下,晋江企业选择的上市地可谓五花八门,譬如2009年除了361度、利郎和匹克在香港上市外,还有鸿星沃登卡在韩国挂牌,至和织造在新加坡挂牌,星泉鞋业甚至选择了马来西亚!
“蜂拥而上”,正是泉州特别是晋江企业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你做批发,我也批发;你转变渠道,我也跟着改变;你请形象代言人,我比你请得身价更高;你要将总部迁至厦门,我过去做你邻居;你要上市,我紧随其后……
上市是一场豪赌?
当地一位投资界人士表示,晋江老板远没有外界传说中那么光鲜。“许多晋江企业的现金流非常糟糕,又不懂得变通,有的就通过借高利贷发工资”。晋江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当地一位财务人士透露说,在他经手上市的当地企业中,财务报表需要推倒重来的公司大约占四到六成。
晋江民营鞋服企业扎堆上市存隐忧
对于晋江民营鞋服企业来说,上市是一次豪赌。不过,从商业史上看,豪赌上市比赌一场秀摔跤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了。
各方势力推波助澜
政府:晋江市政府于2007年制定的“对企业上市的扶持措施”,即对当地上市企业奖励330万元。
在闽南人本来就非常注重“面子文化”的情形下,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容易导致企业主的浮躁心态。晋江企业存在“为上市而上市”的陋习,和上市后“大企业做小”、“小企业做大”等造假行为。
证券交易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上市成本较低的证券交易所,对中国地方政府奖励企业上市的举措向来喜闻乐见,并通过各种渠道眉目传情。
事实上这些交易所时有尴尬,如新加坡证交所,一方面对中国概念夹道相迎,另一方面又为挂牌的中国企业频繁闹出丑闻懊恼不已。
企业上市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素质,尤其是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借助资本市场严格的外部监管体系,有效改善了企业战略规划、内部管控、供应链优化和绩效管理等“软肋”,实现了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蜕变。企业上市后借助资本市场平台,顺利完成了收购兼并、设备换代、技术升级、人才引进,实现了低成本迅速扩张。企业上市前要考虑好,自身是否具备上市的条件,不要“为了上市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