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鞋类等民企在转型中的修正
中国经济转型闯关,在自上而下大力推动的同时,来自企业、市场的内生性“转型”动力又如何?半月谈记者最近走访一批浙江民营企业,从这一以“草根韧劲”、“反应灵敏”著称的群体中探寻答案。
多年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矛盾总爆发,让浙江民企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前所未有。痛定思痛后,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是第一时间“修复”企业、“修正”自己的主动选择。顺时应势,把危机作为“倒逼”企业提升的难得机遇,对产品、技术、机制体制进行全面创新;先人一步,在开放初期引领市场潮头之后,继续谋求在转型升级、抢占未来制高点上的“先发优势”。浙江民企整体表现出的新趋势,令人鼓舞,给人启迪。
《半月谈》今年第5期曾推出一组人物报道,记录下了危机中各行业人们的抗争经历,其中也包括此次回访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和基层政府官员。针对深层矛盾展开的新一轮转型任重道远,第一线企业“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胆略和实践,让我们自下而上看到了中国经济转型闯关进程中的希望之光。
刻骨铭心的记忆
早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内缝纫机行业龙头飞跃集团的掌门人、全国人大代表邱继宝就明显感觉到了企业的内外多重压力:宏观调控、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等等。但在记者见面会上依然泰然自若的他万万没有想到,半年后企业就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财务危机,几乎同时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悄然进入中国,进入浙江,进入更多的民营企业。
现在,飞跃集团的厂房外墙上,悬挂着“新公司、新起点”的条幅,邱继宝同他的企业已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他同浙江无数民营企业家一起,一边“修复”企业,一边学会在这场危机中“修正”自己。
2008年尤其是下半年,是浙江民营企业不堪回首的时期。南望集团、华联三鑫、江龙控股、宁波中强等一批大型民企集中出现危机,或关门停产,或濒临破产。令人惊诧的是,一些被称作行业内的“优质企业”竟“瞬间死亡”。
“感觉就像是半夜醒来发现着火了,往哪儿跑都不知道!”半月谈记者今年初走访绍兴县时,当地干部如此感触。
如今,一些研究人员包括企业自身在反思危机时,除了外在因素,也看清楚了其中诸多耐人寻味的内因。从某种意义上,它们集中暴露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忽略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迟早要暴露,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民营企业盲目“做加法”,是埋下的第一颗“定时炸弹”。2008年国庆节前后,绍兴县两家大型民企突然停产,一家是PTA产能居世界第二的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于9月29日停产;另一家是在新加坡上市的国内印染行业龙头江龙控股集团,于10月7日停产。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