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 积极开拓市场
纺织工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纺织工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此,我国连续4次提高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到16%;今年4月,国务院又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纺织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取得了明显效果,生产增速、固定资产投资、行业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回升。10月份,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0.1%,自去年底11个月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11月份,纺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纺织工业致力于转型升级,努力保增长、调结构,为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需拉动强化企稳回升
“在纺织行业对外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内销的增长、内需的扩大使得我国的纺织企业保持着持续的增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72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0.88%,而同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内销产值13384.45亿元,同比增长10.72%。纺织出口对整个行业增长的贡献率降低,而内需恰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纺织服装企业如何千方百计“扩内需”?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 王伟 总结道:一是注重自主品牌建设,拓展传统销售渠道,创新商业销售模式,大力发展网上销售;积极开展高级定制等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积极开拓应用领域。
我国拥有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为纺织工业创造了稳定、可靠的内需条件。
据统计,国内衣着消费在2001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率达14.72%,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2009年预计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衣着消费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重要拉动因素。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汽车、建筑、卫生、能源、航空航天、农业等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2008年产业用纺织品加工量超过600万吨,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17%。
随着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日益提升,对纺织品的质量、款式、品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市场的需求空间正在逐渐被释放出来,将成为纺织品消费的新增长点。一些纺织企业已经认识到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渐加大了在农村市场的投入。比如红豆集团锁定大众消费群体,在广大农村地区开设红豆服饰门店,今年1到6月红豆销售额同比增长10.6%,利润同比增长5.16%。
纺织企业产品内销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内销比重首次突破了80%。“到2010年,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规模以上企业的内销比重将达到83%。到2015年,将有可能突破85%。内销将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最重要的一个市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如此预测。随着内需的快速增长,加上10月份以来出口增长率止跌回升,纺织行业企稳回升的态势进一步强化。
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
福建长乐市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经过30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初步形成集棉纺业、化纤业、经编业、印染业、服装业等为一体的纺织产业集群,到2008年底,长乐市共有各类纺织企业862家,从业人员10.3万人。2008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369.9亿元,约占长乐市工业总产值的57.17%。2009年1至9月,全行业实现总产值298亿元,同比增长11.1%,全年产值将突破400亿元。
福建其他地区纺织产业的集群发展也各具特色:泉州已形成以“休闲、时尚、品牌、个性”为主要特征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三明永安市正成为福建省产业用布重点生产地区;南平邵武市是闽北山区纺织重镇。日前,福建省制定的《福建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重点培育泉州、长乐、三明、南平、长汀等5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福建纺织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行业在现代化市场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化组织生产方式,优化了产业集群内的生产分工和协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政府在产业集群内推动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纺织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纺织产业集群将同一产业的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产业集群产生了人才、资金、技术的吸引和聚集效应,也促进了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截至今年9月份,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的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已达164个,产业集群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及区域品牌提升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
杜钰洲指出,产业集群下一步要围绕融资服务、社会责任建设、统计工作、集群互动等多个方面,加快研究实施产业升级转型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