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悬疑:2010十问中国服装业

      2009年,中国服装业可谓浓墨重彩——

      产业回暖变幻莫测;上市大军风云迭起;兼并重组此起彼伏;产业转移争先恐后;商业模式新潮涌动……

      2009年,也为即将到来的2010年留下重重疑问——

      产业格局是否生变?谁将是新十年的霸主?下一个被中国吃掉的国际大牌是谁?谁又将是上市公司造就的新富豪?

    1、新十年启幕,产业能否全面回暖

      2009年,“回暖”这个字眼出现了很多次,也有不少数据支撑这个判断。但是,一年之中质疑之声也不断。在3月召开的两会期间,关于服装产业是否回暖,与会代表的意见分成了三种:已经回暖;难以判断;情况不乐观。2009年要过去了,这三种观点仍然各有支持方。事实上,这三种情况在行业内同时存在,行业内两极分化正在加剧,有的企业日子更好过了,有的在维持生存,有的则情况更糟。
      不过,2009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确实正在帮助企业回暖。最令人振奋的就是4月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这个规划,各地也纷纷出台地方的服装振兴规划,这些规划的时限大多是2009到2011年。2010年,是纺织振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未来行业新十年的开局之年,我们有理由期待全面回暖。


    2 、承接产业转移,谁将拔得头筹

      谁也不能否认,在中西部各个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中,2009年河南最抢眼。7月,河南荥阳市被中国服装协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国服装产业转移试点地区”标牌,这标志着中国服装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首个接力棒由河南接到。11月河南还引进了两个来自浙江的奥特莱斯项目。另外,河南各地兴建服装工业园区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但是,河南的竞争对手也都不可小觑。四川服装协会在11月召开的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宣布,近年来,四川服装业已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一。而早在2007年,安徽就曾透露,自己是中西部各省中,沿海落户服装企业最多的省份。

      2009年,中西部各省的较量还将继续。 

    3、内需蛋糕诱人,“外转内”成功者几多

      全球金融危机余波阵阵,2009年“外转内”依旧是个热门话题,只是几年间,服装业的“外转内”已经积累了不少失败的案例。难怪今年8月,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在一个论坛上提醒服装企业:“外转内”非常难,外贸企业做内贸市场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做好三到五年的长期思想准备,才有可能作出品牌价值。

      在近两三年的采访中,记者接触到一些“外转内”的服装企业,值得高兴的是,2009年一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很多还在品牌的道路上坚持。“三到五年”之后,相信我们将能够看到成功者。

    4、上市军团扩充,下一个首富会是谁

      2009年,服装行业的上市大军中,最活跃的一只劲旅莫属“福建军团”。

      5月,鸿星沃登卡品牌持有者——中国巨星国际在韩国上市;6月,361°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7月,星泉鞋材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马来西亚上市的中国公司;9月,中国利郎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9月,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另外,10月,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胡润服装富豪榜”已连续发布三年,推出了两位首富:2007年是中国动向的陈义红家族;2008年和2009年,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家族蝉联首富。2010年,首富还会是周成建吗?

    5 、与国际大佬同台竞技,中国品牌能否打赢“平价战”

      2009年,国际平价服装大牌频频加快在中国扩张的脚步。来自西班牙的ZARA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60家,并将向哈尔滨、昆明等二线城市扩张;今年春季,来自瑞典的H&M继在香港、上海等地开设的14家店,在北京又开了两家门店;而进入中国已7年的MANGO则在今年启动直营店,高调营销,提升品牌形象;日本的UNIQLO今年正在全力以赴扩充店铺网络,计划在中国每年新开100家店铺……

      显然,中国人正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平价快速时尚,但是也给国内服装品牌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居高不下的进商场成本,快速攀升的地价,以及不够快速的反应体系,让人不禁发问:与国际大牌拼时尚和价格,中国服装品牌能够打赢本土保卫战吗?

    6 、兼并重组大潮中,谁是最强弄潮儿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上半年曾预测,未来两三年将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的整合之年,通过企业资本、品牌的实质性整合,形成联动上下游产业的纵横交错的产业集团,并通过资本纽带逐步整合国际资源,形成中资控股的服装跨国集团。

      回顾2009年服装业的历史,兼并重组大行其道:2月,杉杉集团与日本伊藤忠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7月,由8家温州民企投资组建的优衣派服饰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波司登5月收购了从事男装业务的康博公司,9月收购“娇点女装”;而本年度最重磅的收购莫过于中国企业“吃进”皮尔卡丹,自6月皮尔卡丹宣布将部分业务以2亿欧元卖给中国公司后,广州、温州、上海企业上演争夺大战,甚至还出现了“一女二嫁”的法律纠纷。

      不管怎样,整合的大幕已经拉开,好戏还将继续上演。 

    7 、新生代崛起,市场如何再细分

      都说中国在时尚方面和发达国家有差距,的确,还有很多中国消费者“上班下班一套衣服,居家社交一套衣服”,没有养成分场合着装的习惯。不过,新一代的消费群体正在改变这种状况,对于分场合着装和时尚的需求大大增加,由此将带动服装市场更加快速的细分。

      2009年,服装企业在寻找市场空白点和差异化竞争方面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市场细分向纵深发展,从产品品类、档次、功能、营销模式,到服务人群分类、服务区域分割等各方面更加细分。新市场得到更多挖掘,产品研发针对性更强。

      不过,市场细分并不意味着企业和品牌数量大量增加,相反,随着精细划分,各需求区间的有效需求变窄,竞争将更加激烈,淘汰性更强,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考验。

    8 、“招工难”有破解的锦囊妙计吗

      “用工荒”依旧存在,而且正在从珠三角蔓延到长三角,甚至波及部分服装业并不算发达的省份——这是2009年我们面临的产业用工现状。记者在2009年一年的采访中,不断跟进这个话题。先不必说春节后招工有多难,直到前几天记者对珠三角服装企业进行的采访中,这还是个让老板头疼的话题,有的企业只能让部分机器闲着,将生产外包给其他企业。怎么办?

      2010年后的十年,服装行业在用工方面面临的压力,必然远远大于新世纪的头十年。中国服装行业要提升,相应的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必将带动工人工资的进一步上涨。

      明年“80后”就30岁了,未来十年,企业面对的将是“90后”的工人,甚至“00后”,如何应对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全国大多数服装企业已经习惯了的用人模式,是否会有所改变?

[1] [2] 
  • 相关阅读
    1. 三大妙招解决服装业库存问题
      纺织服装业:拿什么给力“十二五”?
      越南将与欧洲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有利服装等产业
      服饰业:在实践中完善绿色链条
      用工荒频现 杭州服装企业最缺熟练操作工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