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下刘屯村里的刺绣基地

        冬天的黄河两岸,寒流来得似乎更彻底一些。新年前夕,走进贵德县河西镇下刘屯村委会的大院,一阵爽朗的笑声传入耳际。循声走去,在一间平房内,七八名妇女正坐在一张大桌子旁穿针走线。四周的墙壁和顶上挂满了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香包和挂件。屋内香包散发着浓郁的气息,沁人心脾。
      姬良青、杨桂梅、汪秀玲和她们的姐妹们被冻得满脸通红,正在忙活着手上即将成型的香包。“我们经常在劝自己,一定要咬牙坚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姬良青,一名几乎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农村妇女,表现出了异样的坚强与执著。她说:“县上的领导对我们这么支持,从外地请来老师培训了,刺绣机买给了,前期的原材料买给了,还给我们推销了不少的产品,我们再做不好的话,实在是对不起大家。”

      说起下刘屯村的刺绣基地,又不得不回到2009年的夏天。当时,贵德县就业服务局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贵德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三万人,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贵德县就业服务局张世颜局长说:“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差,尤其是农村妇女外出打工难上加难,考虑到下刘屯村的妇女在农闲时有刺绣的传统与爱好,我们和县文化局商议,从甘肃请来刺绣专家在下刘屯村开办了刺绣班,65名下刘屯村的妇女免费参加了这次培训。我们以市场为导向设定培训内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40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对于有刺绣传统的下刘屯村妇女来说,培训前和培训后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姬良青笑道:“我们拿出去卖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竟然出自贵德普通农村妇女之手。”而姬良青所说的这一幕,是今年9月在西宁举办的第七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姬良青和杨桂梅作为下刘屯村的妇女代表,带着她们的产品前往西宁参展,第一次感受市场的滋味。“一个星期下来,卖了2000多块,我们真的没有想到,那时候,我们有信心了。”

      所谓万事开头难,下刘屯村的刺绣起步自然也是困难不小。当第一批原材料用完之后,她们马上就面临再次采购原材料的资金难题,村委会主任、村支书和村妇联主任以及8名下刘屯妇女集资,11个人集资15000多元,使这一难题初步得到了缓解。据了解,下刘屯村的刺绣自去年8月生产以来,短短的四个月时间共销售近两万元。“有些老太太帮我们做手工活,每月可以拿到三四百块。当然,她们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经常跑过来问我们还有没有活”。

      农民想办法致富,政府想办法为她们铺路搭桥。但这又岂止是一两日的功夫,近年以来,贵德县就业服务局采取了现场招聘会推荐一批、职业介绍指导一批、劳务输出外出务工就业一批、职业技能转岗一批、再就业政策扶持一批等工作措施加大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力度,尤其是想方设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仅去年劳务输出19680人,进城务工农民工培训1325人,为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设了电工、焊工、厨师、计算机、刺绣、唐卡、机动车驾驶员等10多个培训专业,去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而贵德县作为我省文化旅游大县,当地文化、旅游和劳动部门也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去年3月和6月,贵德县就业服务局和旅游局联合举办了两期全县旅游服务行业就业培训班,全县130余家农家院、宾馆和饭店服务人员、厨师共318人参加了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也进一步提升了贵德特色文化旅游的整体水平。

      采访下刘屯村的刺绣基地令记者感动,这种感动来源于在困难面前她们所表现出的坚强、乐观。而作为当地的就业服务部门也是在全力的做着帮扶工作,这种帮扶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表现在精神上。“去年的梨花节没赶上,今年的梨花节我们要提前准备好,我们一定要把下刘屯的刺绣品牌打出去。”姬良青和她的姐妹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而贵德县就业服务局张世颜局长的一席话更是让她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张世颜说:“下刘屯的刺绣才刚刚起步,销路是头等大事,贵德县近年来正在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产业,而作为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刺绣,也将借旅游产业的东风顺势发展,相信随着贵德县古城改造工程的实施,下刘屯村的刺绣前景应该一片光明”。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