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裁衣工
古代有专职的“裁衣工”,宫廷中有专司缝制衣服的“裁缝”官,但女红中通晓裁衣制衣者也都称裁缝。
古代还有专门的《裁衣书》,这种书不是单纯的技法书,而是制衣时选择吉日用的,它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人们对衣服的重视。所谓禁忌,就是规定某年某日不能裁衣,否则便会导致灾祸。在敦煌所出的唐代卷子中,就有不少这类禁忌的条款。如“以十月十日裁衣口死”。据专家考证,这一天是某一皇帝的生日,因为裁衣要动刀剪,是对上的不尊重,也就是不吉利。但是时间一久,人们只是积起了一些具体的月日,不去问为什么,也就沿成为禁忌。这种禁忌由来已久。
在我们老祖母的时代,女孩从五、六岁便开始学习穿针引线,努力掌握缝纫的基本手法。这些手法有缲、拱、连、行、纳、锁、缀等等。所谓针法,也就是针脚的变化。针一上一下,有的又可将布料的毛边锁得整齐光滑。做衣服时两块布、三块布,或互相迭起,或互相交错,或相对而连,真是千变万化。一块衣料经过这种种变化,就变幻成一件得体的衣衫,每件衣服都含有无数针、无数线。在这无数的针线中,妇女们投入了自己的整个感情,她们在缝制的衣服上表现着自己,也锻炼和提高了技巧。
现在很多缝纫线迹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所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中就有三针包缝线迹的真实缝样。